专家对话:人民币不升值中国理直气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7日 19:13 解放日报 | ||
主持人:记者诸巍 嘉宾:潘英丽(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主任) 杨长江(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博士) 主持人: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话题———人民币该不该升值。日本、美国甚至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纷纷对中国施加压力,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潘英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至上”是无可非议的原则。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向来尊重他国利益,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那么大的贬值压力,我们硬是挺了过来。如今,保持人民币稳定,也决不是光考虑自身利益,而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站不住脚。眼下,指责中国的矛头主要有两个,一是原因,按人民币购买力估算,它的名义汇率被严重低估,使中国出口具有不合理的价格优势;二是结果,事实上中国拥有巨额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由此反证人民币汇率不合理。 杨长江:这两点指责都难成立,西方说人民币汇率低估,常常引用一个“巨无霸指数”,比如4月份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平均售价2.71美元,而在中国只售1.2美元,他们就此认为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被低估了56%之多。且不说用单一产品衡量极其复杂的汇率,这种做法多么荒唐可笑,就算是世界银行实际调查也表明,越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本国汇率越低于购买力平价,原因就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以购买力平价批评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逻辑起点就错了。至于巨额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经济的实力,因为我们在事实上贯彻“多出口、少进口”的政策,出口创汇必须卖给国家,海外投资购汇又受到限制,所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都有被夸大的成分,以此来推定要求人民币升值,理由并不充分。了解了这些,人民币不升值,我们完全可以更加理直气壮。 主持人:民间有很多评论,美日迫使人民币升值怀有“特殊目的”,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利用“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导致了日本经济崩溃衰弱,您认为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吗? 潘英丽:我们没必要把世界经济大局中的利益之争“泛政治化”。日本经济衰退,根本原因还是结构性调整的滞后和失败,但日元升值的因素肯定不容忽视。这至少提醒我们一点,当年日本的电子、钢铁、汽车全面超过美国,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依然挡不住日元升值的冲击,我们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更应该慎之又慎。 主持人:人民币受到空前的升值压力,尽管主要来自于别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我们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杨长江:“高顺差、高储备”,人民币为什么要授人以口实,如果我们主动把那些惊人的数字降下来,既消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不妨碍经济发展,岂不是更好。我们至今守着一种陈旧思路,“出口多总比进口多好,外汇储备多总比少好”,它来自于抵御金融风险的防守反击战术,然而国际市场有海量游资,不要说3000亿美元的储备,就是再多,也防守不住,世界各国已经把控制金融风险的目光转向利率工具和建立预防机制上,因为积压巨额外汇对经济增长毫无贡献,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增加进口,既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又减小了贸易顺差,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潘英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对“多出口、少进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警告。一味地强调出口,出去的又都是低级产品,把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都“透支”了,好不容易幸幸苦苦赚回来的一点点美元,又因为政府管制,难以用于海外购物、海外投资,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有所改变。 主持人:您认为未来人民币的走势将如何发展? 杨长江:人民币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强势货币。中国目前仍然以低级品生产为主,以价格竞争为核心,不顾形势让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恶果。我们需要时间来完成原始积累,才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品牌营造、技术开发上,实现产业结构、内涵双提升,到时候人民币升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乐观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