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是Management Bay-Out的缩写,在中国被称为管理层收购,简单地说就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还有其他的一些产权交易的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公司成为公司所有者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MBO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在国内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它解决了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局面,对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资本的退出渠道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但是,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风险最大的环节。由于MBO探索初期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MBO在国内亮相后,各界对其诟病大于肯定,当越来越多的国有股通过MBO方式被低价转让后,MBO一度被指为国有资本迅速转为私人资本的灰色渠道,批评者认为,MBO一头通向国有资产,一头通向凭权力支配而畸形暴富的个人。有数字说,在我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00多家涉及到国有资产,目前有200多家正在探索管理层持股的改革,因此一些忧心忡忡的学者认为,东欧与俄罗斯的教训已是前车之鉴定,警惕MBO使国有资本通过权力支配下的暗箱操作进入个人腰包,防止出现制度安排失误而导致的畸形造福运动。
目前,MBO已经被财政部暂时叫停,但是各方对于MBO的动作与期待并没有停止,有消息称相关的法规正在制定中,关于MBO的各种讨论也一天没有停止过。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之有效的MBO方式,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MBO究竟是一种个别人的致富捷径,还是一种可以破解国企改革难题的制度创新?MBO的中国迷途前路如何?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本期报道,讲讲故事,动动脑筋,我们随机挑选的一些公司实施MBO的过程,应该有助于我们的读者自己形成对MBO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时报财经新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