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是带刺的玫瑰”-访瑞银华宝北京首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23日 08:29 证券市场周刊 | ||
不要迷信QFII,不要盲目根据QFII去投资,QFII是一个利好,但如果你非要把QFII落实到买哪一只股票,那就不明智了。价值是相对的,如果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某几只股票上,QFII第一个就不会买进这些股票 本刊记者 袁朝晖 鞠娟 5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瑞银华宝(USB Limited)和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 Co. Ltd)成为首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6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瑞银华宝QFII投资额度3亿美元,批准野村证券QFII投资额度5000万美元。这是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历史性一步。瑞银华宝在在QFII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瑞银华宝于6月9日正式更名为瑞银证券,这似乎意味着瑞银华宝进入中国后会焕发出新的风采。 瑞银华宝作为首批QFII,将会如何与本土金融机构竞争,QFII将会对中国的投资理念带来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凯。 QFII还出于试点阶段 《周刊》:首批QFII进来以后,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能带来多少资金,瑞银华宝会带进来多少资金呢?德意志银行董事、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马骏认为,按现在的情况,在今年年底前进入中国市场的QFII总量大约10亿美元。 杨凯:我认为马骏的结论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瑞银华宝申请的额度是4亿美元,这次批给我们的是3亿美元。开始时我们的步子会迈得谨慎一些,证券投资是不好规划的事情,我们只能见机行事。不过,我们很多客户强烈希望投资中国A股市场。 对于QFII的资金问题,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要看设计政策的部门是如何考虑的?他们希望在开始阶段就进来大量的资金还是在能够控制的情况下逐步地让资金进来?显然是后者,毕竟QFII具有试点性质,要慢慢发展。监管部门没有这样明确表示,但凭我们与他们多年的交往经验,我们相信是这样的。 第二、我们要看QFII带来的究竟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飞跃。相比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QFII在开始阶段带进来的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看待QFII不能仅仅从量的角度去看,要从质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何国际化,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何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虽然我们是QFII,但一旦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就和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投资者一样,面对同样的挑战与考验,要面对中国市场中的各种问题如国有股减持、公司治理结构、高市盈率、股市流通性差、股权结构的调整等等问题。 第三、关于投资理念问题大家谈论比较多。我们看到国内很多证券研究报告还没有深入到价值分析这个层面,有很多的K线图,讲究技术分析等等。但在我们的研究报告中K线图少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行业的基础因素、公司的基本面进行了很多分析。 不要盲目根据QFII去投资 《周刊》:在QFII批准之前,许多人把QFII的选股目标作为自己买进的目标,这样的做法一定会盈利吗? 杨凯:不要迷信QFII,不要盲目根据QFII去投资,QFII是一个利好,但如果你非要把QFII落实到买卖哪一只股票,那就不明智了。《孙子兵法》上讲:“兵无长势,水无长性”,价值是相对的,如果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某几只股票上,QFII第一个就不会买进这些股票。为什么在股价拉高了的情况下还要买这些股票呢?不过,我们不会为了买进某只股票而刻意把股价拉高。我们努力要做到的是见人所未见,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时候总有价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股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与其静态地猜测QFII投资那些股票,不如动态地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做投资判断。谁要以QFII作为投资依据可能会吃亏的。 《周刊》:瑞银华宝的操作理念是什么?在投资品种上有什么考虑? 杨凯:关于操作理念,每个银行有每个银行的风格。我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研究,而且是非常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在研究方面尽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比较起来还是有所欠缺。如果说我们能带来什么,首先就是从注重炒作转移到注重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的股票,做出准确的选择。 以前中国人比较喜欢投资实业,不太重视无形资产,1997年台湾科技股大涨是因为外资QFII输血形成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外资带来的是一种理念。同时,中国股市的风险对冲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需要推出如股票期货、做空机制等。 按照《暂行规定》,我们可以投资A股、国债、可转换债券,可以投资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还可以申购增发股票、配股、新股和可转换债券。我认为从投资组合的角度考虑,我们不会拒绝任何一种投资品种。 《周刊》: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很严,包括这次QFII的实行也是限制颇多,例如,中国政府规定,成为QFII的机构,在中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收益,不能马上兑换成外币汇出中国,您对此有何评价? 杨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无风险的事情。我们申请成为QFII的决策是深思熟虑的。我相信这只是目前特定阶段的产物。QFII刚开始的时候,门开的小一些,谨慎一些是可以理解,也是必须的,我们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QFII引发质变 《周刊》:QFII推出后,大家都认为QFII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和投资理念,同时也开辟了一个新的资金供应渠道。 杨凯:按照国内过去一贯的理解,很多属于质的问题总希望通过量来解决,如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市场资金供应量。但是,如果公司的“造血”机制不健康的话,那就好比人的心脏坏了,光给他输血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现在有许多投资者关心QFII进来后会选哪几只股票,这说明他们潜意识认为,这么大的资金会把市场指数推高,会把选中的几只股票拉高。 过去中国股市的投资理念是以挖掘投机价值为主,其特征是挖掘上市公司的所谓成长性及壳资源的重组价值,但由于业绩无法同步跟上,使这种操作理念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同时,由于中国股市盛行资金推动方式,这使得市场的流动性趋于减弱,特别是股市低迷的时候。QFII进来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未来的投资理念将是价值驱动投资。 QFII是有成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QFII会特别关注大盘蓝筹股,投资这些股票可以实现长期投资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目标。毫无疑问,QFII注重基本面的投资方法在市场上会带来较强的示范作用,这将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方向转变。其实,现在国内很多的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周刊》:德意志银行负责台湾QFII项目的安鼐曾经告诉我们,QFII是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应该是“长远”的,他12年前在台湾地区买进的一只股票到今天还没有换过。一般情况下,一旦QFII选中了目标就会长期持有,至少10—15年。瑞银华宝将会是什么样的做法? 杨凯:开始时,我们会对中国的股票进行筛选,可能会进行不断地调整。当然,这种挑选会相当稳妥地进行,一旦锁定了某只股票就会下很大的单子。总体上说我们追求的是稳妥。 我们一旦买进了某只股票,也会长线拥有。今天买明天卖不是我们的风格,这样做会损害我们的形象,也会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就是选对股票,在一只股票的利好因素已开始聚集但尚未被发掘的情况下捕捉到它,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扎实的研究。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投资一只股票不是看它某个季度、某个时段如何如何,而是看它有没有长期的投资价值。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发生,我们也要随机应变,不会墨守成规。 《周刊》:根据有关政策的规定,QFII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量是受到限制的,这势必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先行者占先机,这会对我们的具体操作产生什么影响? 杨凯:首先我要强调投资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说某一天,QFII都集中到某一家企业身上,这是极端的情况。那当然是谁进得早,谁的渠道通畅,谁就会获得利益,这一观点的成立是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但不要误以为QFII只做大盘股或是蓝筹股。QFII的资金也可以化整为零,进行灵活投资,只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为企业谋求利益就行。大家抢夺一只股票的情况不会太多。 进入中国股市的瑞银华宝也是“内资” 《周刊》:目前中国股市中有许多问题,瑞银华宝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有什么应对的策略? 杨凯:我们是外资公司,但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就和国内的机构一样是“内资”了,同样要面对这个市场里面诸如国有股减持、公司治理结构等等问题。我们要加强与中国的监管部门和国内同行的合作,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这个市场中我们也有利益。对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来说,中国股市是“带刺的玫瑰”,很有诱惑力也有许多的问题,但QFII们不会就此因噎废食。 比如市盈率问题,我们认为市盈率再高的市场,也有被低估的公司,甚至有些股票尽管市盈率很高但是同样具有投资价值。再比如国有股减持,我们认为国有股应该尽快流通。很明显,流通性是金融体制健康的标志之一,中国人讲“水能生财”,流动起来就有生命力,流通才会带来市场的活力。QFII代表着股市的新增资源,会带来全球化的全新视野来解决国有股问题。 《周刊》:面对深谙中国股市、甚至善于利用内幕消息的竞争者,你们是否坚守长期投资的理念? 杨凯:瑞银华宝要树立“大象”的形象,即“以不变应万变”,认定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发展思路,不会随波逐流。我们也不介意国内的投资机构盲目跟风炒作QFII概念,因为这样反而便宜了我们,何乐而不为。 瑞士银行集团素来以研究闻名于世,我们在这方面根基深厚、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在各方面的统计中也往往是独占鳌头,具有很强的实力。以后瑞银会从香港、上海等地调配精干人员,成立一支队伍专门运作QFII,加大对中国市场的研究,这支队伍估计会长驻上海,享受“近水楼台先得月”好处。 瑞银华宝的QFII之路 《周刊》:请谈谈瑞银华宝成为QFII的过程。 杨凯:瑞银华宝在推进QFII方面做了许多同行没有做过的事情。很早,我们就和梁定邦顾问讨论过QFII的事情。2000年时,社会上还不知道QFII,我们在那时把台湾地区的专业人士带到北京来,同证监会有关领导商谈此事,对许多问题都有深入的交流,我们当时非常低调,当然,现在这些问题都成了社会的焦点。瑞银华宝从预申请、申请到被批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发展业务的最佳路径就是和国内的监管层、机构进行密切的接触和融洽的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瑞银华宝在台湾地区和韩国的QFII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顺利取得许可证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两个地区的特点都是QFII进入的初期效果不太明显,但总体上是向上的趋势,而且确实促进了市场投资理念的进步。 《周刊》:QFII会对国际机构和中国机构带来哪些影响?瑞银华宝未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杨凯:还是那句话,不要太迷信QFII。对于QFII不要跟风,要依靠自己的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第二不要盲目崇拜。第三要学。国内的券商、机构和QFII相比各有自己优势,甚至国内企业有外资机构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QFII只是代表瑞银华宝取得了证券交易经纪业务的资格,瑞银华宝还有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票承销)、风险管理业务(如跟股市相关的期权等),以后这些业务也会进入中国市场,预计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就会全面开展这些业务。 从业务开展的方式来说,瑞银华宝倾向于与国内优秀的金融机构建立合资企业。瑞银华宝在欧洲的发展经验表明,这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最有效的方式。我们锁定的合作伙伴是国内“大象”级的大券商,目前我们在和国内的券商接触,下半年将会加快合作的步伐。这种合作在法律和政策上没有什么障碍,合作的关键是看双方对未来市场发展设定的目标和理念是否一致。 附:杨凯简历 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曾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在欧洲,香港和中国内地拥有9年国际投资银行从业经验。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工商管理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