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三大动力推上海券商走出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 07: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陈峥嵘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一系列配套体系,其中资本市场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的核心与枢纽,因此本地券商必然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企业国际化不仅仅表现为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因素的 上海地区券商“走出去”,不论是对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是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的金融联动,抑或是加快上海地区券商的自身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深远影响。 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中央确定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10多年来,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举世瞩目,并已取得了骄人的实绩。上海在未来十五年中,将逐步发展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这是一个既定且可行的目标。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体系,其中资本市场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的核心与枢纽。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大构成要素。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本地证券公司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然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随着加入WTO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也开始向纵深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还仅仅是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而国际证券投资与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都要求国内证券公司“走出去”。 然而,目前在券商走出去的课题上,上海还没有走在全国前列,与上海目前在全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不相符。在国内已经站稳脚跟的上海大券商们,应重点将眼光投向海外。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抓住机遇实施并购或增设境外分支机构,进行海外扩充。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尚存在制约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种种障碍与体制性限制。譬如,证券市场规模尚小、企业改制未有根本性进展、证券立法滞后以及中国尚处于资金短缺阶段,不可能有大规模资金输出。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不能贸然地急于求成,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远战略步骤。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规范发展,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容量,逐步增加创新性的交易品种,提高中国企业的规模与质量;在次序选择上,近期应以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为主,同时要加强监管,防止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及对证券市场的冲击;还应积极培育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法制建设等。 在境外机构布局上,应重点发展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的机构设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他们是中国三个最大的贸易投资伙伴区,有利于发挥中国银行业对涉外经贸企业的融资和各种金融服务功能。第二,这三个地区具有全球辐射性,以此为重心,可成三角之式向其他地区扩展。围绕这个战略重点,收缩调整合并港澳地区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增设、升级在欧美等地的营业机构,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中国的境外金融机构得到合理布局。 推动长三角金融联动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其经济的辐射作用是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上海与这一地区的其他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城市分工。上海发挥地区龙头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产业层次更高的服务,而证券服务则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 入世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上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经济所提供的各种要素及机遇,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为自己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因素。后者不仅仅表现为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因素的充分利用,而且也表现为对国际资本优势及国际产业优势的利用。中国企业对国际资本优势及产业优势的利用,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产生两种趋势:资本与产业的整合、产业与产业的整合。 资本与产业的整合、产业与产业的整合都离不开证券中介机构的参与,只有证券公司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理解国际资本运作的流程与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上海券商通过走出去的作法,实现自身业务的国际化,有利于帮助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实现规模经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上海券商必须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以全球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更了解国际市场,了解国际资本运营的规则,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巩固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上海证券公司通过走出去的做法,实现人力资源、业务、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宏大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全国经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具体来说,上海券商走出去有利于促使上海证券业逐步融入到国际证券市场的大家庭中,更好地顺应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潮流;逐步扩大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中国券商的资本实力,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用人机制,吸引优秀的证券和基金专业人才,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促使中国证券业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并与之接轨,严格按照国际规则来运作,进一步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调整和优化内部业务结构与流程,提高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树立国际化观念和国际竞争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WTO的基本规则;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制衡、约束机制,有效地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督促券商依法规范、稳健运作;健全风险监控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其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当然,就目前的实际情形而言,国内券商的整体实力根本无法与国际“巨无霸”式的知名投行相提并论,“竞争”二字尚无从谈及。国内券商施展天地尚只能限于国际大券商无暇顾及的一些小项目。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这种项目的运作来学习和提高,尽快地熟悉海外市场,与国际惯例靠拢,为今后参与全球一体化资本市场的竞争培养和储备人才。再有,另一个比较现实的目的就是在这种不对称的合作中加强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渗入,形成自己的国际配售网络。 《国际金融报》(2003年06月05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