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QFII第一人”谈QFII:初期基本都亏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07日 10:09 南方都市报 | |||
台湾推行QFII制度已十年有余。十多年来,台湾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变化、台湾的QFII运作有哪些特点、发挥了什么作用?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德意志银行证券高级经理安鼐。安鼐是台湾的“第一代QFII”人,曾在台北从事过多年证券投资。 初期基本都亏钱 1987年,也就是安鼐刚到亚洲时,台湾已对外国投资者实施了第一步的开放,允许封闭式基金向国外投资者发行。1989、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股指从12000点暴跌到2000点,台湾政府觉得当地市场投资者太过投机,有必要通过引进外资专业投资机构使市场成熟起来;同时,当地电子行业呈现快速扩张态势,融资需求相当大,国内股市和银行等已满足不了需求。台湾政府就于1991年决定扩大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实施QFII。 安鼐说,当时台湾政府比较保守,设定的投资额度较小,刚开始时,每一个外国投资者的资金规模不能超过1亿美金,当时台湾股市的规模也很小。安鼐记得,有一天,他做了200万元美金的交易量,就占到了当天整个市场交易量的10%,而那天的市场交易量还算是比较高的。 外国投资者当时认为台湾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太浓、风险不小,那时候台湾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又不会讲英语,使得外国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因此台湾在QFII制度实施的最初5年里,外国投资者尽管兴趣很大,但投入台湾股市的资金并不是很多。 由于固定成本比较高,总体的经营业绩也不好,所以1994年前,在台湾的外国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亏钱的,平均亏损额每年在100万美金左右。正因为刚开始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台湾当地投资者也没有感受到多大的冲击。 1995年开始赚钱 1994年,台湾政府进一步放松外国投资者的管制;同时,台湾股市也呈现出多头市场的趋势,电子股成为上市公司中的主力,外国投资者的兴趣大增,投入的资金迅速增加。QFII刚实施时,台湾股市投资者中的95%为散户,机构投资者只有5%,基本是个散户市场;目前,散户比例降到了86%,14%的机构投资者中,外资占10%,当地机构投资者只有4%。无论是交易量还是持股比例,外国投资者均是当地机构投资者的一倍。外国投资者也就从1995年开始赚钱。 1996年,台湾政府为进一步降低外国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又实行了一项GFII的制度。QFII制度下,外国投资者进入台湾股市需要证期会和中央银行的共同审批,GFII制度规定,凡是投资额度低于5000万美金的外国投资者,只须证期会审批就可进入。因此,审批的周期大大缩短,外国投资者提出申请后,往往一两周就能得到批准。 大陆市场份额可望达10% 安鼐认为,目前大陆的市场规模是台湾的300倍,大陆当地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在最初的4年里,外国投资者进入大陆QFII的相对速度可能低于台湾,市场份额预计在2—3%左右,4年后,外国投资者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到10%。 德意志银行是最先向证监会递交QFII资格申请的外资金融机构。安鼐希望,这份申请能在一个半月内得到证监会的批准。他透露,德意志银行在进入大陆股市的最初6个月内,会投资一些市盈率20倍以下、平均每天交易量在500万美金以上、年利润成长在20%以上、市值在20亿美金以上的股票,开始时的投资规模不会太大,半年后投资策略会有所调整。 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