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只口头承诺 银证合作推受托理财计划遇红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0日 10:2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银证合作推出受托理财计划遭遇红灯 近来,在不事声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与券商组合纷纷推出受托理财计划,并作出保底承诺。有银行作担保,投资者自然趋之若骛。作为寻求金融创新,积极性应予肯定,但前提是必须合法合规 仅仅只有口头承诺的收益,你相信吗? 至少有9亿元资金相信。因为,作出这样承诺的是一向被认为金融机构中信用最佳的银行。 记者了解到,近期已经推出的两个银行受托理财计划产品,都已经成功发售完毕,而且,都是在没有公开宣传、发售期非常短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家银行与某证券公司推出的受托理财计划在8天里募集资金4亿元,此后,在4月上旬,另一家银行与上海某大券商联手,开始发售类似产品,并在一个星期中募集到资金5亿元。 客户反映说,吸引他们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两家银行在发售过程中都对他们作出了口头承诺。招商理财计划年收益率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98%,而另一份理财计划年收益率更是高达5%。 管理层显然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形,虽然央行有关人士不愿接受采访,但是记者得知,民生银行与民生证券原本打算推出类似产品的计划已被叫停,时间是在4月8日。央行通知说,此类产品在没有出台有关规范文件之前必须暂停。 收益只能口头保证 今年年初,招商银行与招商证券推出的一份理财计划引起了业内的密切关注。其核心意思是,由招商银行作为中介代理,客户将资金委托给招商证券进行证券投资。每份计划起点为10万元,并以10万元的整数倍递增。 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已经有不少券商和银行开始积极酝酿该业务,其中,上海和深圳两地的券商和银行动作尤其快。 如果说招商模式还只是同一体系下的优势互补,那么,目前仿效的券商和银行已超越了这种限制,甚至出现了券商和银行跨地域合作的现象,一些更为"超前"的品种也开始出现于市场上。 记者得知,从4月2日开始,另外一对银行与券商的组合已开始了类似业务的推介。令人震惊的是,该计划的起点比招商低了一半,只需要5万元,但承诺的年收益率却高达5%。 为了确证此消息,记者以客户的身份前去拜访了该银行,负责接待的是个人业务部的一位科长。 "你是从哪里听到的?这项业务我们并没有对社会公开开展。"他说,"我们的客户只限于内部职工及其亲友,还有一些熟悉的客户。"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拒绝记者咨询和购买。5万元起点和5%的收益率保证也得到了确认。 操作流程并不复杂,客户只需在该银行开立一个存款帐户并存入相应资金,银行会将资金转入券商的理财专户,并且在一个指定证券帐户中运作。此后,银行每季度会在客户的存款帐户中划入1.25%的收益,一年后还本。 但是,对收益如何保证的问题,这位科长坚持只能口头保证,协议里绝对不可能写进去。"领导就是这么布置的,我也没办法给你更多的保证。你只有相信我们银行的信誉。"他说。 他透露,券商与银行之间另外签有一份协议,该协议规定了券商返还给银行的收益。"肯定比5%高,但高多少你不必知道,这是我们之间的事,我们给客户的就是固定的5%。" 他一再强调,如果要买须抓紧时间。"发行期总共只有一个星期,还有两天时间就截止了。这份计划非常好卖,只剩下500万左右的额度了。"记者得到了一份书面的协议书,从这份协议书中反映的情况看,银行起的主要是中介和监管的作用,即将客户介绍给证券公司,并且负责监管证券公司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往来划拨等事项。 但在一些关键条款上,书面协议与口头承诺大相径庭。比如,协议中规定,在理财计划成立后,按理财实际收益分配理财收益,收益所得税由客户自理;银行将向券商收取0.5%的管理费。但是,银行对客户的口头说明却是,不管券商运作是盈是亏,银行都将保证客户5%的收益,并且不需缴纳任何税。 市场潜力巨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酝酿这项业务的券商与银行不下5家,券商将其视为开拓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而银行则把它作为一项收益颇丰的中间业务加以发展。 业内人士透露,招商理财计划推出后,一度吸引了高达15亿元左右的资金前来加盟,但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出于谨慎,最终只接受了4亿元。有消息说,招商证券与招商银行有意在今后继续推出类似产品,本次4亿元只是作为一次尝试。 虽然金额并不算太大,但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部门对理财计划的重视程度却超过其他所有业务,在资金运作过程中也特别谨慎,大量选择了像国债这样风险较低的证券产品。其主要考虑是要做出信誉和品牌,为今后进一步募集资金打好基础。 一些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士认为,理财计划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金融创新。银行拥有一大批资金富裕的客户,而券商迫切需要资金,理财计划将券商的资金来源渠道大大拓宽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吸纳资金的成本要比券商自己争取委托资产管理低得多。券商保底接受委托理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上资金面还比较紧张,保底年收益率一般都在8%左右,最低也有6%。而通过银行,即使保底也不会太高,券商资产管理的风险和压力也被显著降低。 此前,券商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委托资产管理的尝试也一直没有停止,例如,利用信托投资公司吸引资金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据了解,至少有10家以上的券商开展过此类业务。但与银行相比较,信托公司不论是从客户资源还是信用保障来看,都要稍逊一筹。 在银行看来,理财计划是一项大有市场潜力的业务。一位银行业的人士认为,中间业务将是银行未来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理财计划的出现开辟了中间业务的又一渠道,就如同代销基金和保险产品一样,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代理方的角色出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监管层已经发出信号的情况下,目前各券商与银行筹划理财计划的动作仍然没有停止。"我们还在和银行谈,准备搞得更加严密一点,相信这项业务还是有前景的。"某券商人士说。 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银行与券商都十分看好此项业务,但是,在一些具体做法上,业内人士仍然表示出不少忧虑。 一些券商人士认为,某些理财计划口头承诺过高的年回报率风险较大。他们指出,由于需要支付银行的中介费用,加上运营成本,因此券商承担的收益压力将比承诺客户的更大。如此高的收益率是建立在市场形势比较乐观的基础上的,一旦市场情况与所预料的不一样,券商的风险就会显著加大。前几年券商盲目扩大委托理财规模,最终导致出现资金窟窿的教训非常深刻,此时重新跳进保底承诺的泥沼实在不理智。 一些银行业人士也对个别同行的做法表示忧虑。他们指出,银行用自己的信誉提供收益保证并不是明智之举:"从风险偏好上来讲,愿意购买理财计划的客户一般都比较保守,不愿承担股市的高风险,银行存款反而更具有吸引力。现在银行用自己的信誉担保,将这部分资金引入证券市场,万一券商到时还不出来引起纠纷,难道要银行自己垫钱?" 宋一欣律师分析认为,作为一种新的中间业务的品种,理财计划可以试验,但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看,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在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实条件下,银行是否能与券商合作进行这种性质的业务,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理财计划具有非常类似于基金或者信托的性质,因此,这种业务是否需要有关部门审批,这可能是一个问题; 第二,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银行用自己的信誉为券商担保的情况,也就是说,券商的违约风险、坏帐风险、市场风险有相当部分转移到了银行头上,银行此举是否有失妥当,这可能是更大的一个问题; 第三,银行在整个过程中是否收取管理费用?如果收取的话,则银行应该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但是监管到什么程度,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都不明确。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记者石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