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10万个为什么:QFII为什么充满猜想(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4日 07:15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古人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话绝对是真理,不仅对中国人适用,对外国人也同样是适用的。 QFII公布之后,声称要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有,号称已经组建中国基金的有,抱怨QFII中规定门槛太高的有,但是更多的是在报章媒体开始分析所谓的QFII的择股标准。 QFII会在进入中国之后选择什么样的股票投资呢? 有人说是蓝筹大盘股。因为外资的规模不比散户、也不比境内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进来一个亿的美金就要放大乘上8倍的人民币,所谓投资的股票首先要能进得去,而且进得就像鬼子进村一样,悄悄的干活,打枪的不要,这样股价才不会被打得飞起来,也才能完成建仓行为;其次是要能出得来,该抛的时候不至于下面没有接盘,一抛就砸个底掉。所以必须是大盘股。 有人说是资源性股票。因为在外资的眼中,中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的开拓能力都不构成绝对的优势,都可以 实行拿来主义,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如此,惟一不可替代的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这些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稀缺性,具有升值的空间保证,比如能源类的股票和港口类的股票,甚至像泰山旅游这类的风景名胜的股票。 有人说具有垄断经营优势的股票,因为垄断经营所以业绩有保证,股价波动不会太大,有利于风险控制,比如公用事业、能源类的甚至现阶段的金融投资类的公司。 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以理性投资为基础的,QFII为什么一定会理性呢?尤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QFII的资金进入非常有限,很难在实际上影响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走势,坐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大家知道如果QFII是奉行或者说不得不分散投资的话,他们和散户的区别就不会太大,不追逐市场热点,他们一样挣不到价差。 从QFII在台湾的实践来看,他们的投资选择还是有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比如,行业投向上,根据国联证券的研究人员分析,QFII持股比例超过5%的个股有104只,占公司总数的16.4%。塑料、纺织、运输、电子、观光、百货类上市公司的分配比率在三分之一左右,高于平均数一倍,其中塑料和纺织是台湾的传统产业,电子类是支持台湾发展的新优势产业,观光和百货则属于第三产业。上市公司的选择一般都是行业的龙头老大,即使重仓的电子股中也绝少题材股和概念股,持股时间一般比较长。 比如,从重仓股的选择领域看,除了电子类和塑料类及纺织百货类和投资行业相吻合外,还增加了金融类的公司。从重仓股的市场特性看,偏爱“高价股、高市值股”,研究表明,以去年9月底的平均价计算,台湾上市公司的均价是18.68元新台币,平均每股收益0.74元,平均市盈率为25倍,而QFII的重仓股表明,其股价是37.70元,是均价的2倍还多,不过市盈率却只有21倍。 再比如,QFII的持仓集中度也是相当高的,QFII投入总资金的40%集中在市值前10位股票中的9家上市公司,QFII持股比例超过10%的也就那么40-50家左右。 资料表明,QFII在台湾1991年第一批建仓的时候,台湾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是35倍,和中国A股的市盈率相差不大,从这个角度讲,台湾的经验对A股市场有着比较强的先导意义,A股中的优势产业股和行业龙头股具有比较大的机会。当然,流通市值的多少和比例也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中国国情,你不能指望QFII会和中国投资者一样承受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的不确定性,更不能指望QFII接受市场价的国有股减持,而在这种中国“特色”没有解决之前,指望QFII长期持有投资不是强人所难又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