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谨慎对待“银行入市”与“银行上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9日 09:52 中国经济时报 | ||
王林 今年“两会”是“十六大”后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会议贯彻落实“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上迈出突破性步伐。会内会外人们对金融改革包括资本市场改革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有人提倡“银行入市”以激活市场,有人则提出“银行上市”问题。 随着近一、两年股市的低迷,在股市改革大讨论的同时,有关银行资金入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人们痛感于股市持续下跌的危害,希望挽救股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企图用银行资金托市,以为“银行入市”可以救市,却是开错了药方。原因是对股市的病因号错了脉。股市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股市机制制度缺陷及股价严重不合理,根本不是因为缺乏资金。 再说银行资金入市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题目。事实上,自九九年允许三类企业入市以来,银行资金通过企业变相进入股市早已不是秘密。现在银行严控资金进入股市,决不是因为不想入市或资金额度问题,完全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是防止增加新的银行不良资产的负责任的行为。 “银行入市”也有几种理解:一是居民自愿取出储蓄存款自主入市,这跟银行没多大关系(这是股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好象不是提倡“银行入市”者的本意);二是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动用居民储蓄资金入市;三是银行将资金贷给券商机构、私募基金、企业或直接给投资者抵押融资间接入市。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入市不要说投资风险很大同时也违反《商业银行法》,实际上不可行。以贷款形式入市风险如何控制?会不会增加银行不良资产而有违金融改革的方向?况且有多少愿意贷,能贷出多少也是未定之数。 反过来说,如果银行资金真能出来几千亿进入股市,以现有区区1500亿股流通股规模,指数炒到3000点甚至5000点也不在话下!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如果我们仅以指数作为“发展”的指标,这种“发展”有意义吗?你敢要这样的“发展”吗?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第一种形式的“银行入市”,而如果我们不根本改革股市“高溢价”的指导思想,不改革股市流通机制,广大居民的储蓄存款是不会入市的。 所以,在目前市场状况下主张“银行入市”,以“输血”刺激股市,而不进行股市改革,无异于“引鸠止渴”,不仅无法促进股市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加大银行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银行不良资产也逐渐积累,金融风险日益显现,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银行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该正确评价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么多银行不良资产,就没有这些年的建设成就,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大好局面,所以,消化银行不良资产也要由全社会承担。 首先,国家财政要承担一部分。但由于我们仍是吃饭财政,决定了财政不可能承担太多;第二,消化银行不良资产也要“发展买单”,比如以优惠利率发行几仟亿长期特种金融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第三,银行加快改革,改善经营,消化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银行上市充实资本金和消化部分不良资产。最终将银行不良资产率降至15%以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行不良资产约两万多亿元人民币,估计将形成亏空一万亿元。如何弥补这一万亿的亏空呢?财政及特种金融国债可弥补2000-3000亿元;银行改善经营自行消化2000-3000亿元;如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公募2000亿股,以1.5元/股计,可募集资本金3000亿元,上市后银行资本市值可增殖约6000亿元,就为核销2000-3000亿不良资产创造了条件;如此,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就能大体得到解决。 有人会说,这样大盘的银行股一定发不出去!是的,如果股市不改弦更张,仍然一味“高溢价圈钱”,那肯定是发不出去的。发出去也会导致股市″崩盘″!但如果是向1500亿股的流通股按1:1的比例1.5元/股配售,那能不能发出去呢?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用低价便宜″原始股″补偿流通股东利益,稳定市场,同时又发行了银行大盘股,增强了银行经营实力,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实现金融改革目标。 也许有人会说,银行股1.5元/股国家太吃亏不会干,那要看如何算帐!你是要过去那种“高溢价”(相应带来“高泡沫”)政策下的微观“帐面升值”的小利益,还是要低股价拉动有效需求、发展股市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股市平稳转轨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宏观大利益! 因此,“银行入市”与“银行上市”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地之别,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