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购并风云渐起 广发、海通催生控股集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7日 10:4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何逍上海报道 最近一两个星期以来,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忙着陪同海通证券购并小组成员对蔚深证券的营业部做资产审核。蔚深证券仅深圳就有7家营业部,全国有16家营业部。一位姓龙的注册会计师对记者说,全部跑完这些营业部要占用很多时间,但海通证券为此已付出了一笔可观的费用。海通欲吞蔚深 其实,对于蔚深证券的一些主要营业部,海通证券的购并小组成员已是“二进宫”。年前,他们就已进驻营业部搞资产调查。两个月过去了,他们对会计师事务所表示:对蔚深证券的内中实情已基本摸清。 蔚深证券的一位负责人也透露:拖延了一年多的蔚深证券增资扩股事宜有望在一个月左右结束。如无意外的话,海通证券可能通过现金增资的方式成为蔚深证券的控股股东,而现在的第一大股东——鲁能电力控股的英大信托因电力体制内部改革的原因,决意拱手让出其控股地位。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蔚深证券增资扩股的过程中,有意合作的公司有数十家之多,其中不乏证券公司。新增资不久的华夏证券对蔚深证券布局良好的16家营业部也很感兴趣,但因只愿用营业部出资而最终被淘汰出局。而海通证券因业内良好的品牌形象,88亿元资本金规模的霸主地位而深受深圳证管办青睐。在政府意志的支持下,海通证券在众多投资者中胜出。虽然最后合同尚未签定,但各方人士都感觉到大局已定。 而蔚深证券一些内部人士普遍有岌岌可危之感。他们坦率地说,如果是来自业外的投资者,因为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除了高管人员,公司人事震动会很小。但海通证券人才济济,强手众多,人事变动和机构改革的幅度可能会很大。广发欲收华福 广发证券准备收购华福证券的消息最近也在福建圈内传得沸沸扬扬。中信证券收购华福证券在去年已被业内炒得火热。中信证券在上市之际,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公开表示“历经多轮谈判,我们已与福建省政府达成协议,以4亿人民币入主华福证券”。当时给业界的信息是,中信证券公司以第一大股东身份进入新设立的华福证券股份公司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华福证券是华福公司即福建省政府的窗口企业闽国投的全资子公司,由于闽国投已于2001年12月29日公告关闭并进行清算,根据重组计划,福建政府对闽国投留下的证券业务进行了剥离,并重新整合。在原华福证券公司的基础上,重组方案还包括了福建省华侨信托、华兴信托、福州市信托、闽南侨乡信托、漳州信托、闽东福宁信托等6家信托投资公司剥离出的证券资产。增资扩股后新成立华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从1.1亿元增至10亿元人民币。该增资扩股方案被中国证监会批准后,中信证券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进。 但在中信证券上市后,华福证券却迟迟没能收到来自中信证券的4亿股本金,增资扩股事宜也因此迁延未果。 消息人士称,广发证券在去年12月底获悉这一消息后,马上就与福建方面试探接触。据了解,广发证券董事长陈云贤与总裁方家春都是福建人氏,与福建政府和福建证券金融界都渊源颇深。尤其是方家春本人早年还出自华福证券,因此得以在第一时间获悉中信证券与华福证券正式分手的消息。为此,方家春年前还特意回福建做了许多前期工作,并广泛寻求各方支持。该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广发证券已获得福建政府的首肯,入主条件基本谈妥。华福证券的高管人员最近也向记者证实:广发收购小组的人员在3月10日已正式与公司领导层接触,进入了程序化的操作阶段。资金易找好“壳”难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最近A股市场持续低迷,但证券公司股权交易十分活跃。 一些中小型券商、区域性券商甚至是纯经纪业务或者有特色业务的券商最受欢迎。据悉,青海证券、金牛证券、开封证券、黄河证券、珠海证券问津者甚多。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市道不好的情形下,取得券商股权的成本最好低一些。多数投资者的心理价位在1-3亿元之间,超过5亿的控股成本,投资者的态度多不是很积极;二是业务简单的券商在财务上隐藏的问题会较少,资产相对干净一些。投资者最害怕的是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隐藏问题,所以有时反而是纯经纪类券商大受欢迎。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券商在股权争夺上十分激烈,尤其是在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老股东与新股东之间。在券商股权转让中,不但是收购方经常组成策略联盟,不占控股地位的转让方也往往同进同退。因为在未来的公司管理中,小股东很难有什么发言权,有时甚至连一席董事之位都难以争取到,基本上属于一种随波逐流的角色。主流券商为何不约而同 无论是海通证券收购蔚深证券,还是广发证券收购华福证券,虽说已明朗化,但有中信证券前车之鉴,只要资金没有最后到位,收购兼并之间就存在变数和不确定性。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的举动,向业界昭示了一种趋势。海通是目前资本金规模最大的券商,广发是去年投行和经纪业务收入最多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这家全国最早上市的券商(虽然他在华福证券的收购上功败垂成),作为主流券商,他们这不约而同的选择并购,已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种迹象表明,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的举动绝不是个案。天同证券在去年初就欲收购西南证券,最近又瞄准齐鲁证券,虽然因手续繁琐,过程复杂,至今未有定论,但天同证券大举扩展的意图已相当明显;又如新完成增资扩股的浙江证券先是在金通证券增资扩股时频送秋波,最近又对天一证券增资扩股屡表情愫。虽然更多的券商间收购案例并未浮出水面,但主流券商趁底部低成本扩张的欲望已相当强烈。 但奇怪的是,除了一些券商并购为了规模扩张,最近许多购并不仅仅是针对客户资产,而是针对营业部而来。据业内人士透露,他们一般是想增资扩股至5亿元以上,然后为被购并公司申请综合类券商资格。 为什么这些自身已拥有证券“牌照”的大券商还要重复拥有牌照呢?尤其是像广发证券早已纳锦州证券于囊中,而中信证券也已收购了青岛万通。一些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一是他们意图构建证券类的控股集团。2002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可以申请设立分公司、证券营业部、证券服务部等分支机构,同时强调了母公司与子公司不能同业竞争,控股子公司必须从事与证券相关的业务等。其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催生券商航母。在该办法出台以后,海通证券做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制定了相关战略,海通证券研究所也对外发表了许多倡导证券控股集团的文章;广发证券总裁方家春也多次公开表示:广发未来战略是要搭建以证券为主体的纵向控股集团;而中信证券上市时透露:构建以混业为背景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券商间这种保留牌照为目的的非吸收型并购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尽可能地保留一些稀缺资源。虽然中国证券业的市场化程度正在提高、进入门槛也在降低,但营业部尤其是投行的通道和各种业务资格都是需要繁复审批程序的稀缺资源。据专家分析,大券商在收购小券商后,投行通道增多,必然加快项目周转,从而增加经营收入。一位天同证券的投行人士曾经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一旦我们成为西南证券的大股东,我们将拥有16条通道。 业内人士还指出,券商的这种购并主要是为今后上市做准备。有些大券商尤其是老券商资产质量不高,自身难以上市,希望通过优质资产注入使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并且他们希望在新公司的股权设置上有所创新,为未来新公司实现MBO或者上市套现设计一条理想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