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硬开创业板风险极大--兼与宋海商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7日 08:38 证券市场周刊 | ||
编者按:在今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了“尽快推出创业板”的议案。一时间众说纷纷,争议颇多。主板市场也应声大跌。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创业板应不应该开?早开还是晚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本刊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刊登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的文章以及《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的文章,希望引起市场各方人士的重视,大家都来关心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计方针。 复旦大学教授 谢百三 2003年3月8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用很大篇幅报道了广东省部分人大代表在副省长宋海领衔下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呼吁尽快推出创业板的事,一时间创业板在寂寞了两年之后,又成为媒体舆论之焦点。而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我国股市立即作出严厉反应,3月10日星期一,沪深股市均以大阴线破位下跌,主板(A股)投资者处于惊恐之中。作为长期观察中国股市的经济界学者,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宋海同志商榷: 一、世界各国二板市场全部大跌不止,陷入死亡泥潭 宋海先生在答记者问时说:“简单地讲国外创业板发展不好是不准确的。近年来,尽管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海外创业板跌幅超过70%……但海外创业板市场仍不乏亮点。英国AIM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近年来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速度。如前者1995年设立时只有10家上市公司,市值只有8000万欧元、现在有704家,市值165亿美元。”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经过我和博士生们查看资料,这两个所谓的亮点也是大跌不止(直至这两天,2003年3月12日),韩国的科斯达克市场2000年3月的高点为283点,2002年12月为48点(跌83%);3月12日破位下跌到35.43点,即在2个多月中跌去26%。投资者亏损累累,苦不堪言。 而英国的AIM市场,确实在1995年设立时仅10家公司,现在为704家;但它在2000年时,上市家数已达到680余家,等于近两三年中增加数极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且2000年3月时指数已达到3000点,今年3月12日,其指数仅为553点,几年来大跌近82%。投资者损失惨重,真不知这两个亮点到底亮在何处? 二板市场在全世界有19家,从开业到现在跌幅均在75%以上。这种下跌比主板市场惨得多,这绝不是偶然的,反映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对二板市场的厌恶与遗弃。试想,一个在几年时间内就大跌80%-90%的股市是健康、完善的吗?人们除了用脚投票,别无选择。 二、世界各国二板市场失败的原因正是我国试图开设创业板的原因 世界各国二板市场几乎都极不成功,即使还能勉强维持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也并不是它有什么特殊优势,而是它有一些诸如英特尔、微软这样的国际大公司,它们早就可以上美国主板了。但在二板市场的挽留下,留在了二板市场,即纳斯达克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功能有重叠,它是主板与二板的混血儿。 而其他国家的二板市场之所以为世人所抛弃,主要是二板公司的上市条件太宽松,上市公司质量大多较差。如德国的主板市场是世界公认最稳健的,但二板在经历了5年之后,充斥了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受到德国公众严厉批评,苦苦支撑无济于事,不得不宣布将于2003年关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二板市场在2001年关闭,纳斯达克日本分部于2002年10月正式关闭,澳大利亚曾三次开设、三次关闭;而香港的创业板跌幅达90%,不少股票跌到1港元之下,质量较好的公司如华翔电子等因市场流动性差而欲转向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全世界19个二极市场惨败的原因主要是上市标准较低,如股本较小,不一定要盈利,信息批露要求不严,风险极大,其中不乏皮包公司等,而存在较多的问题是虚假包装与欺诈。 我国在2000年9月曾发布过一个《深圳创业板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我们研究后发现,中国拟创建二板市场的目的和理由与海外二板市场失败的原因如出一辙。如二板市场对盈利要求、财务报告、最低市值要求均低于主板。如它不一定要求像主板一样必须3年盈利,只要有连续计算的财务资料即可。此外,它不必有盈利预测数据(因此也可不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股本也只需2000万以上,而主板要求5000万以上。 在全世界19个二板市场全部惨败的情况下,中国有把握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例外搞好二板吗?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为中国投资者捏一把汗。 三、中国试验二板市场的条件比世界各国都差,不宜硬开创业板 美国、英国、德国的主板市场都已有了相当长的试验时间,经验十分丰富成熟。从证券交易所开设至今,美国有186年了,英国有230年了,德国有212年了,而中国仅有12年。中国主板A股市场尚有一大堆艰难的问题未能解决;如国有股减持与法人股的流通,没有做空机制与指数期货,国有法人股与流通股投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完全,银证分业、银行资金不得违规进入股市,庄家横行,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等等,有的问题尚十分严重。在上述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考虑二板市场的开设问题,这才符合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思路。主板A股是中国股市的核心地带,历史经验多次证明,主板垮了,B股与三板市场全垮,此时在中国开设二板市场,几乎等于在薄冰上开坦克,完全是不切合实际的冒险蛮干! 四、绝不能置主板A股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 众所周知,主板A股市场目前股价是香港股价的4-5倍。在当前市场状况下,主板投资者大部分已亏损累累。这是由于我国股市股权结构分离造成的,只有统盘考虑,将国有股法人股低价(与卖给MBO一样的低价)卖给老股东,除权下来,才能减少流通股股东的损失。国有股问题不解决之前就鲁莽地推出二板市场,A股主板必然大跌一场。那种置主板A股市场投资者利益于不顾的观念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主板A股市场有1200多家上市公司,几千万投资者,他们是中国股份制改革中最可靠最可尊敬最可同情的基本群众,置他们于绝境而不顾,一定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开设创业板的问题,不是分流多少资金的问题,而是比价效应,二板上市公司过一段时间就会全流通,人们都不信任,炒一把就走,股价肯定不高;主板价格立即拖下来,主板的融资功能也会丧失贻尽,将造成主板二板“双输”的局面。 有人说“创业板自3年前筹备以来始终体现着国家的意志”,这种说法是完全没道理的。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证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即使是国家已经公布的政策、法规都可修改;何况这3年来,在世界各国二板市场大跌的情况下,国家一直十分慎重地迟迟不推出二板市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决不能仅仅站在小企业募资需求的立场上看待创业板,试想连银行都不敢借钱的小企业,能让它们来二板冒险圈钱吗?这种思路是不是有问题?目前,整个证券市场都在关注创业板事态的发展,在此我向有关方面建议:无限期推迟设立二板市场。 创业板有助主板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 宋海与《南方日报》记者问答录 记者:近年来,海外不少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都不好,你为什么还要支持国内推出创业板? 宋海:近年来,尽管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海外创业板跌幅超过70%,2002年又先后有日本纳斯达克和德国新市场相继宣布关闭和整合,但海外创业板市场仍不乏亮点。英国AIM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等近年来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速度,如前者1995年设立时只有10家上市公司,市值只有8000万欧元,现在已有704家,市值165亿美元左右。 海外一些创业板市场陷入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流动性不足,二是缺少充足的上市资源。这两个原因在我国都不存在。深沪市场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我国创业板有着海外市场无法比拟的上市资源,目前基本符合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企业有1200多家。我国创业板具有后发优势。 记者:很多股民担心创业板推出会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造成股市大“跳水”,你怎么看? 宋海: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募集的资金都是在5000万以下的,其总的资金占有量不会超过主板的1/5。而主板市场一个公司上市就是几十亿元的规模,创业板根本没法比,即使再扩容也大不到哪儿去。再说,我们还有那么多居民储蓄放在银行里,缺的根本不是钱。 记者:目前主板市场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这个时候开放创业板会不会不合时宜? 宋海:应该肯定现有证券市场的成绩是主要的。短短十余年时间,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也正在一步步加强,并逐步走向规范。推出创业板市场无碍于主板问题的解决。 相反,推出创业板还会有助于主板问题的解决。资本市场是联动的,可以为解决主板问题探索和积累经验。2000年以来,创业板市场提出的许多制度创新已经在主板市场上实施,如季报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市场化的发行审核机制、保荐人制度,创业板的全流通机制也可以为主板上市公司的股份全流通提供借鉴。 记者:那么,创业板市场是否会成为非国有经济套现、圈钱的场所? 宋海: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第一,创业板并不是一开始就实行股份全流通,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实行严格的禁售期制度。 第二,创业板实行投资者优先原则,大股东出售股份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根据规定,禁售期结束后必须进行信息披露,刊登股份解冻公告;每次卖出占公司总股份1%的股份,必须提前履行公告义务,并自卖出之日起3日内不得再次买卖。 第三,创业板制定了严格的发行审核程序和监管制度,有利于减少风险。创业板有关规定要求企业有突出的主营业务,并在同一管理层下持续经营2年以上;企业发行上市至少要经过四道程序:经过1年的辅导期、具备资格的保荐人推荐、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证监会核准,在全国主要证券类报刊上“公示”。这些规定和措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上市公司的基本质量和内在价值,从而减少套现行为及动机。 第四,投资者法律保护和赔偿机制正在逐步健全,一旦受到侵权和欺诈,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寻求保护和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