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市泡沫论大碰撞 吴敬琏VS希勒共话股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6日 07:20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记者马世领发自北京 希勒和吴敬琏对于各自国家股票市场的泡沫性都抱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希勒曾在其《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成功预言“美国股市泡沫崩溃”,吴敬琏也曾多次阐述过他的“中国股市泡沫论”。因此,两位经济学家此次能够同台对话备受业内注目。
2月25日,在“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建立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主题论坛后的媒体见面会上,经济学家吴敬琏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的有关行为金融学理论尤其是对股市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0年3月,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出版,吴敬琏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美国网络是既有新经济又有泡沫,那么中国就只有泡沫了。1个月后美国股市才开始下滑。 2001年3月,吴敬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最后一次提出“政府托市、国企圈钱是祸国殃民的事情”的观点,当时股市还没有下滑迹象。 希勒和吴敬琏都否认是他们的观点和言论造成了各自国家股市的长期低迷。他们表示,经济学家并不能对股市造成重大影响,实际上是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起了真正的作用,他们只是依据规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已。观点与股市并不能说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巧合而已。 对于希勒理论吴敬琏评价说,“你不能指望一位经济学家的思想或理论就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实际上,希勒的理论在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下,不一定适用。” 吴敬琏表示,“我对希勒理论的基本精神是非常赞同的,希勒提出的‘建设金融新秩序的六项主张’不像有些人误认为的那样属于‘金融科幻’或‘浪漫金融主义’,而是其多年来基于严格的研究方法对同一思想的不断深化得出的结论。” 吴敬琏进一步指出,希勒的理论主要是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得出的。中国目前的现实远不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现在仍处在转轨时期,许多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建立或完善。建立或完善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才是中国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还用不上这么多的理论工具。 吴敬琏希勒共话金融风险 吴敬琏: 银行系统的改革仅仅开了一个头,银行存在系统风险;解决股市投机性泡沫的三点想法:开放、规范、完善危机处理;要加强关注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应该划拨国有资产来还老职工的债。 罗伯特.希勒: 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六个新想法强调社会各项保险;出版《非理性繁荣》是在股价最高的时候,其后美国、欧洲都开始泡沫破灭;中国股市2001年泡沫的破灭,不像美国市场和大多数国家市场那样剧烈。 《国际金融报》(2003年02月26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