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出手大方 目前超过70%的公司要分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4日 11:05 中华工商时报 | ||
黄湘源 截至2月10日的年报分配预案显示,提出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占71.43%,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以往,引来了关于年报含金量的一片看好声。但是,人们是否有被炫目的金色看花了眼之嫌?似乎不无问题。
上市公司出手较以往大方,使投资者有望获得比较实在的回报,这本来应该说是好事。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最终必须落实到现金分红上,而从过去十年多的情况看,国内A股上市公司分红水平较低,分红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相当有限,现金红利所形成的投资收益几乎是杯水车薪,以目前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股票投资者的回报率只有0.95%。大面积分红行情的出现是从2001年开始的,但由于其直接动力是为了满足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要求,由此而造成上市公司分红行为发生了异化,分红成为大股东套现手段。即上市公司往往在派送现金的同时实施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案。因此,无论2002年报的分红比例将会如何好看,如果分红只是圈钱套现的前奏曲,那么,这个貌似金光灿灿的分配方案,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未必具有喜报效应。 从目前出台的分配方案来看,不少预案的推出与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不是十分吻合的。它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利润高而分配方案就好,一些每股收益在已公布年报中排名居前的一些公司分配方案都不丰厚;而且,许多公司的分红承诺多少总是与再融资意向有着这样那样的瓜葛。其中盐田港每股派现0.1元,配股方案推迟一年;韶钢松山不但不分配,还推出了增发的募资方案,已于1月份实施;福田汽车每股收益0.45元,公司当年也不进行利润分配,而且已于2002年8月份提出了10配3的预案;营口港,每股收益0.24元,在象征性地提出分配红利的同时提出了发行7亿元可转换债券的预案。另外有多家公司在2002年度及以前年度已经或曾经提出了配股预案,如上海科技、博瑞传播、常山股份、云维股份、皖维高新、金德发展,山东铝业、华资实业、凯诺科技、海鸟发展、浪潮软件、景谷林业、诚志股份、祁连山、宝硕股份等,这些提出过配股提案的公司本年度一般不派现或派现比例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承诺的言而无信与分红承诺面的扩大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联集团入主PT郑百文后,于2002年6月22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提交了包括《关于2001年度公司利润分配预案及预计公司2002年度利润分配政策的议案》在内的若干议案,承诺2002年度在弥补亏损后,以可分配利润计划分配一次,股利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30%,采用送红股或派发现金形式,如采用派发现金形式,现金股利占全部股利的比例不低于20%。并计划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一次,按股东所持股份10比1的比例转增。可2002年年报却以年报调整及会计政策为由说明分配不能兑现。江苏某公司2001年报承诺“2002年度实现净利润用于股利分配的比例不少于10%,本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2002年度股利分配的比例不少于10%……”日前披露的2002年报在净利润同比增长24.8%,年终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达到每股0.707元的条件下,却以2003年业务发展规划及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为由,表示不分配、不转增。内蒙古某公司也自食其言,撕毁了2001年报所作关于“2002年度实现净利润用于股利分配的比例不低于10%,公司2001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股利分配的比例约为10%至30%……分配将以现金方式为主,比例不低于30%”的承诺。 考虑到年报披露日期呈现明显的“头轻脚重”状态,按照预约计划,1月份仅有54家上市公司预约公布年报;2月份也只有123家;而3、4月份则猛增到504家和548家,在年报公布的高峰期远远未到的情况下,仅以首批公布的63家年报所反映的分配比例来推测全部的含金量,未免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今年的分红趋向和含金量水平,虽然有一定的理由可以适当看好,但也不宜过于盲目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