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大股东为什么总堕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 10:09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麦科特案发生的时候,投资者有的是愤怒,他们不明白大股东何以能够如此无耻,虚构了利润不算,还把这虚构的利润作为出资,这种行径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行为,弱势的股民一不小心成为“白眼狼”被人狠狠地套了一下。 水皮手头一份“密件”表明,上市公司在完成了原国有企业的所谓剥离和捆绑之后遗下的隐患是极大的,这种隐患在越来越严格的上市公司财务审计面前越来越经不起推敲,于是在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就展开了讨价还价的生意,注册会计师不是不懂法规,也不是见钱眼开,而是迫于现实只能眼开眼闭,在这份会计师事务所和派出审计上市公司年报的注册会计师来回请示反复“做帐”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无奈,也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的无奈。上市公司的老总说,你让我怎么办,当年为了上市,我们只好剥离离退休人员,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说白了把所有的精华恨不能都装到了上市公司的壳中,公司是打扮漂亮了,业绩是好像优秀了,审核也可以通过了,招股也可以进行了,钱是募到了,我们大股东原来剥离的“老弱病残”难道就可以“过河拆桥”了,难道就真的可以置之不理了吗?不能!再说,我们不就是缺钱才上的市么,不缺钱我们上什么市?现在钱进了我们的帐,挪用抽调一部分不是正常的么,投资者也不能只占我们大股东的便宜,不让我们蹭蹭上市公司的光吧!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没有几家依靠上市实现“解贫脱困”目标的国有企业是真正能够实现自我盈利的。上市的目的就是“脱贫”,脱贫的对象恰恰不是上市公司自身,而是隐藏在“包装”之后的上市公司身后的大股东,这就是为什么像“活力28”、“湖北兴化”、“康赛股份”诸多现在已经在交易榜见不到其称谓的上市公司从绩优股能一步跨入破产领地的真实原因,因为上市就意味着他们使命的结束,如果能持续一二年的绩优,无非是还存在再融资能够重新圈一笔的可能。 这完全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所决定的。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是哪一种结构呢?是一种分裂的结构,既存在着可以全流通的公众股,又存在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而且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的比例又高达60%,除了像飞乐股份等“上海老八股”外,所有的公司控股权都在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手中,“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在此被放大到无限,非流通股股东侵占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可能也被放大到极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市场会出现大股东操控通过配股决议而自己又放弃配股的咄咄怪事,控股股东的价值追求和流通股股东完全不同,他不会因股票价格的上涨而获利,也不会因股票价格的下跌而遭受损失,长期以往,他们既没有搞好产业的愿望,也没有把资产价值做大的动机,在一个通过融资就能使财产增加数倍的诱惑面前,即使有产业抱负的也很难抵挡这种腐蚀。吴晓求说他为很多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上市后竟然转成金融投资公司而感到悲哀,水皮倒觉得,最可悲的还不是上市公司的迷失,而是这种存在明显制度设计缺陷的资本市场对社会道德的挑战。 1997年的捷克曾经有1716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掏空”现象严重,到1999年初上市公司只剩下301家,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本市场的“捷克现象”,如果没有行政干预的二次资产重组,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走过了10年之后很难说不会上演“捷克现象”。 堕落是可能的,但是堕落的诱惑又是那么的巨大。 这是中国股市“利益中人”的悲哀。也是大家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