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尚福林默默履新之日--说点投资者心里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08日 07:5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在中国,也许没有一个部、委、办的人事更迭,像证监会那样受人关注。 尚福林的默默履新,在证券市场引发了诸多话题,有些甚至超越了证券市场本身。比如,"周小川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中央对这几年证券工作的肯定","高西庆被免去证监会副主席一职,已另有任用",至于"让市场充满想象的铁娘子史美伦",在同一天的报纸上,竟有两种结局:一说"她将继续留任",一说"她不再与证监会续约几成定局",等等。难怪有人说:证券市场 对新任证监会主席,市场人士自然也颇多猜测。有人说他是"低调入市",但却"无声胜有声";也有人说,"1.14井喷"是股市预演"新政"行情。当然,更多的人在关心尚福林将出什么"牌"。 尚福林出什么"牌"?时下可分析的资料(见于权威证券媒体的)是一条数百字的新闻:尚福林考察沪深交易所,认真听取了来自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层代表对当前市场情况的分析以及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一些有"新锐"之称的媒体,"信息披露"似乎更多一些,诸如"在与新主席的对话中,困于窘境之中的各路机构的意见相当直白","一方面,监管层有倾听的勇气;另一方面,机构有诉说的勇气",云云。依我之见,不管交流的气氛如何,先调查研究,倾听第一线的呼声,这本身就是一张"好牌",个中缘由很明白,调查研究乃解决问题之"母"。 当然,也有人把尚福林称之为"本土派",这也许是相对于"海归派"而言。因为尚福林从来没留过洋,又是从农业银行走来,似乎是彻头彻尾之"土"了。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摒弃"本土"与"海归"的门户之见。"本土"有什么不好?"山沟里有马克思主义";"海归"又有什么不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治国尚且如此,治市当然更不能例外。归根到底,是要把国际上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证券市场不应再有"本土"、"海归"之分了。有效的监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股市发展路子。 尚福林履新之日,恰是股市跌至近年来低点时。投资者对跌势似乎已麻木了,但对未来的政策却遐想颇多。据说,某市的"父母官"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亲历地铁、公交车体验,市民竟对他直白:"交通拥堵,不怕;股市这样跌,怕死了。"一家券商的老总意味深长地说,"人心思涨"。于是,又有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盼。尚福林非要烧"三把火"吗?不见得。以我观之,还是"先拾柴再烧火"为好。恢复信心,最需要的是投资者有一种对政策前景稳定的预期。把问题的症结弄清楚,把"柴火"备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好。 马蹄声碎,羊咩声咽。证券市场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对于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市场人士而言,都是任重道远的。 (《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诸葛立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