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史美伦去留:“两会”之前不会有结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0日 13:1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马腾 见习记者:刘欣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将政治中的女性比喻为“一片灰黑中的一点素蓝,是一道优雅而有节制的风景”。史美伦女士作为来自香港的中央政府副部级官员,两年来一直受到广 今年3月,史美伦所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职行将期满,其去留更为业界聚焦,然而压力已经轻如浮云,她每天穿过阔达的长安街,迎着朝阳上班,说起旧历新年,也会流露出回家的兴奋。 两年“君子协定” 史美伦作为国务院任命的官员,双方并无商业合同,亦无聘约,所谓的两年任期,是当时史美伦本人与中国政府方面的一个“君子协定”。 2001年初,朱镕基总理力邀史美伦加盟中国证监会,当时史美伦刚刚离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之职。 在香港证监会打拼十年之后,史美伦已有归隐之意。她说:“原本打算休息一阵,转换一个较轻松的环境,做些别的工作。” 但中国政府方面态度诚恳。此外,史美伦的丈夫查懋声先生对她也相当支持。 查氏家族与中国政府有着良好的合作。查氏家族曾经参与推动中国最具实力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创立,其控制的名力集团名列中金公司的第五大股东。名力集团是拥有几十亿美元资产的控股公司,在全世界控股并管理多家公司、酒店和房地产业务,查氏家族也管理生物、通信和高科技公司的投资。 史美伦决心履新,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职,分管上市、发行和培训。据消息人士透露,当时惟一的障碍是史美伦拥有美国国籍身份。她最终放弃了美国国籍,持香港特区护照北上,其间迁居北京,每两周从北京返回香港度周末。 中国政府开出了540万港元的优厚年薪酬。史美伦自愿只留与其他证监会副主席同等标准的工资,以及在京生活费用,其余用以设立“证券教育基金”,支持中国证监会的官员到国外培训。据有关人士介绍,这项基金已经建立,目前证监会已有数人通过该基金出国实习或深造。 目前两年约期将至,史美伦对去留尚无任何表态。有消息人士说,“两会”之前国务院不会对史美伦的任免作决定。按照惯例,证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将重新“组阁”,如果史美伦离任将不在意料之外。他说,所谓政策的连续性,并非一定表现为人员的连续性。 与高手过招 回顾史美伦两年来的工作,始终纪结其间的是她“执法、执法、再执法”的铁血宣言和凄风苦雨的市场对其做法的质疑。 有统计显示,在史美伦上任后的9个月中,证监会出台了40多个法规条例和处罚决定,全面涵盖了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审计机构、证券咨询业等。时至今日,这一数字仍然经常被市场人士援引,以此强调史美伦的铁腕形象。 史美伦在证监会期间主要负责发行和上市的监管工作。与证监会发行和上市部门“过招”的都是有着资金饥渴的上市公司以及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物所等被高薪聘请的“高手”,在世界范围来说它们都为各国证监会所警惕,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的监管者往往因疏忽细节而埋下隐患。但是,史美伦在其任期内并没有出过纰漏,她的专业精神和认真态度赢得了业界的尊敬。 与此同时,史美伦还加强了证监会原有的巡查制度,将内地1000多家上市公司分区处理,每个巡查员负责几家,过一段时期再进行调换,以提高巡查员的责任心。 史美伦还敦促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做出新的规定,严格限制试图靠重组圈钱的包装性重组。此外还规定,重组以后公司如有70%以上的新业务,将被认为是一家新的公司,要重走上市程序,并由发审委审议。 然而对于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史美伦来说,真正的“高手”是在这个市场中深层次的国情,这使得她的一些重要举措最后流于形式,或者仅仅停留为呼吁。 上任不久史美伦就提出了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随后明确要求各上市公司董事会在2003年6月之前至少拥有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在5年内发展一大批独立董事。 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但业内人士对独立董事所能发挥多大作用持怀疑态度。史美伦最近的言论也承认,在短时期内对独立董事制度不抱太大希望。她说,3到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独立董事的作用才会显现。 此外,史美伦认为,投资者素质太低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问题,她呼吁要“紧迫地开展全社会的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建立适当的投资知识和提高风险意识”。证监会的派出机构中基本上都成立了投资者教育领导小组。但是,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从市场动荡的角度出发,比之于改革来说,投资者仍然更希望政策的平和。 史美伦之痛与市场之痛 有业内权威人士说,两年来史美伦在政策方面并没有里程碑式的建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内地的情况复杂,权力部门对问题的看法亦难统一。 第二,史美伦在上任之前已有“循序渐进”的充分准备,以尽量避免对市场的杀伤力。 然而,深沪两市还是自2001年6月以来,蒸发了6000亿市值,市场有极端的说法,将其称为“监管风暴”,并归咎于“铁娘子”史美伦。 作为资本市场的资深人士,史美伦当然明白中国股市的症结在哪里,有关人士评价说,问题只是在于她在一开始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的复杂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史美伦也在修正自己的一些看法。 比如,史美伦曾说:“加强监管就是打击股市,对此我绝不认同。”她后来也有言论表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改正过来。 2001年4月上任伊始,史美伦大刀阔斧地提出了改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要真正做到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在人员、财务和资产的三分开,在关联交易、利益有冲突时用条例来规范公司行为。 以后她开始逐渐强调一些市场早已不讳言的事实,比如:国有企业经重组而成为上市公司大多流于形式,并无实质性改进;它们依然执行政府部门的职能,而非真正成为独立的实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依然由地方政府任命,他们只对地方政府负责,而不对股东负责,等等。 理念与现实冲突 对于自己在中国证监会的两年经历,史美伦自己的评价积极。她说:“大家对证监会以及我本人有很多批评,批评很宝贵,我很珍惜。但有一些批评、评论不够公允,我想做10件事不可能都错,做错的一定要改正,做得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给我们鼓励的掌声!” 据接近消息的人士说,两年来史美伦在证监会与同事相处融洽,她说:“中国证监会的人员素质很好,工作勤奋,在许多方面对我帮助不少,而且,任何事情,都有赖全体人员的努力。这方面我感觉很好。” 他评价说,史美伦能轻松融入集体之中,这源于她的能力和修为,但在融入文化方面,她遭遇的困难显而易见。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史美伦的母语是粤语,并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她的普通话语速慢,跟不上她的敏捷思维;并且词汇不够丰富,不足以表现她的闪烁智慧。 但是更深的原因来自成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 在比较内地与香港监管环境时,史美伦曾委婉表示,香港的市场情况没有内地那么复杂,因素没有那么多。比如,与内地做法不同的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审批权已下放给香港联交所,证监会不会干预某个上市公司的上市过程。她同时表示,中国证监会也是一个政府的机构,有它自己的文化。 事实上,史美伦的先进理念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实践起来现实根基相当薄弱。而且,尽管史美伦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温和,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是,它或许还需要更加的温和。 比如,她认为“一般来讲,股市指灵敏的波动与监管者没有关系的,指数的波动主要是市场及上市公司表现的反映,而监管者所能做到的是为市场提供一个健全的监管架构与环境。当然,有些外来因素也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但监管者需要注意的不是这些。”事实上,在上届监管层后期,对指数还是不得不表示了相当注意。 比如,她认为:“对违规行为执法,或许令外界认为动作过大。但我们只是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所有市场上,监管者要做的就是监管,这是他们的任务。”事实上,中国的市场并不能如此简单来看,中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生成相当复杂,非处罚而能一蹴而就。 史美伦去留将成为一个话题,在没有确定之前,一切都只是谈论。 史美伦简历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年50岁,上海出生,在香港长大,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 1972年获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获美国加州圣达嘉娜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83年在美国加州和美国联邦法院工作; 1982-1984年任美国旧金山市Pillsbury、Madisonand、Sutro律师事务所私人执业律师; 1985-1990年任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律师 1991年加入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任助理总监; 1992-1993年负责香港证监会有关H股公司于香港上市事宜; 1993年时任证监会企业融资部高级总监的史美伦,对于怡和事件采取强硬立场,坚守证监原则,最终迫使希冀回避香港证监会监管的怡和集团只得远走新加坡; 1994年任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 1997年时任证监会执行董事的史美伦,领导香港证监会同联交所共同推动打击黑庄,使当时的炒风随之陡然下降; 1998年1月1日起出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兼营运总裁; 2001年3月就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