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O行动悄然提速 但操作者却异常低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5日 07:27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记者 祁和忠 发自上海 尽管舆论对MBO(管理层收购)不时泼一些冷水,但有迹象显示,中国的MBO依然热度不减,并大有燎原之势。 1月14日,上海浦东海神诺富特大酒店与浦西瑞安广场,两场关于MBO的内部研讨会在 MBO加速 仅在一、两年前,MBO在中国还是稀有的新鲜事。业内专家谈及MBO案例,无非北京四通、深圳方大、宇通客车、粤美的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家案例。 1月14日,各路MBO高手们囊中有关MBO的案例一下子已丰富了很多。胜利股份(000407)、洞庭水殖(600257)等数家于2002年完成MBO的上市公司,已为他们自己进行布道增添了许多鲜活的新内容。 据悉,上海家化(600315)、中兴通讯(000063)、伊利股份(600887)等为数众多潜在水下的上市公司也在紧锣密鼓,着手推进MBO计划。 MBO的快速升温主要缘于市场对国资改革中国退民进的强烈预期。中富证券公司副总裁、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戴敏云表示,国有资本在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存量调整等政策,已成为经济体体制改革的明确思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给了地方政府在处置国有资产上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政治大环境有利于MBO。 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副总裁包晓林介绍说,卖掉国企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10万亿国资中,国家保留具有垄断性的或具战略意义的企业,大部分非垄断性企业都将退出。苏州市政府已提出要在今后几年把国资成分降至20%以下。而浙江等地的企业则走得更快,已成为江苏各地学习和追赶的榜样。 国资加速退出的前景令专事MBO的投资银行家们无比兴奋。一位演讲者激动地说,今明两年都将是MBO年。 两大趋势 据与会的一位专业人士介绍,虽然现在大家公开谈论的MBO案例大多是上市公司,其实,大家做得更多的是非上市公司。 他表示,上市公司进行MBO的难度要远远大于非上市公司,其原因是上市公司要进行信息公开披露,而且股权结构中牵涉到众多的小股东。 由于监管太严,一不小心就会因不能摆平各方利益而被叫停。这方面的例子已有多起,如宇通客车(600066)、春兰股份(600854)等。 非上市公司本来就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进行MBO时,地方政府就可以完成审批程序,相对就方便多了。 同时,进行MBO的行业实际上也已不局限于非垄断性行业。一些地方的公用事业事实上也已在进行出售。有人士预期,这会成为第二大趋势。 尽管操作层面一片火热,并在不断推陈出新,但这些新贵们大多都保持着特有的矜持和谦虑。“我们很低调,不谈论自己的案例,因为我们和客户间有保密协议。”在公开场合,几乎每一位操作者都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