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权威专家每日看大盘 > 正文
九大机构把脉2003年股市 政策推动至关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8日 10:26 证券日报

  华夏证券银国宏贺俊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有关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说是非常清晰且非常积极的,但就市场产生的变化而言,调整和低迷始终是年内多数时间的市场主导特征,之所以产生这种政策取向与市场方向不相吻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过去10年,封闭运行下的投资决策理论和盈利模式都可能就此失效,因为走向开放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将如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问题、涉及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和投资价格重新定位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市场投资理念逐步变化的问题,涉及到市场分割走向市场统一的问题,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的问题。开放还意味着资金流动范围将从原来的与国际市场完全隔离逐步走向相对隔离并最终走向全面自由流动,意味着投资者结构和投资品种的极大丰富。

  显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也正是这种预期上的模糊成为各类投资者无法做出投资决策的根本障碍,投资者对于什么时间、什么区域进场始终无法形成清晰的判断,所以选择等待和暂时离场观望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由此,我们或许大致可以明白市场方向与政策取向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积极的政策取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制约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而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解决,需要制定一个中国证券市场整体发展规划才能提出一个全面的、远期的、彻底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制定证券市场整体发展规划时全面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公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预期混乱或预期悲观的问题。

  因此,判断2003年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能否根本好转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或标志,就应该是相关政策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投资者中长期预期清晰和向好的问题。如果投资者能够获得一个关于整个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明确而积极的预期,那么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格局就可能在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向好的方向变化。否则,可能导致场内投资者减仓目标位的进一步降低,场外投资者的进场选择更为谨慎。

  宏观经济提供三大支持

  -华泰证券

  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近几年我国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2003年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在政策的侧重点、实施力度等方面将有所调整。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但在力度和结构上会有所调整;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但通货紧缩的现状难有大的改善;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放缓;民间投资依然活跃,但自发性内在投资机制的形成尚需时日;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对经济增长将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新一届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通常存在的时滞作用,其大部分效应将在2004年显现。

  综合来看,2003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是一种存在时滞的正向关系。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将对股市提供多种途径的支持:一是促成上市公司业绩的平稳增长;二是为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增强居民的投资能力;三是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信心,从而更愿意投资和消费。

  经过下半年的连续阴跌,股市已处于相对低位,大多负面影响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化解。因此,2003年宏观经济对股市的正面影响将得以显现。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我国股票市场的走势将明显优于2002年。

  随着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新政府的换届将会在2003年带来政策的积极变化。政策走向将会从目前的“规范发展”向“发展为主,规范引导”的方向转换,手段也将由“护盘型”向“推动型”演变。?

  下半年新股机会大

  -国海证券张永攀

  保守估计,2003年融资额应能恢复到或者接近达到2001年的融资水平,因为市场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能长时间以减缓扩容方式求得市场稳定。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大盘股发行上市的高潮,实际上近日中信证券的发行已经拉开了新一轮扩容的序幕。

  透过2002年的融资结构现状,预计2003年融资重点可能有三个取向,一是大盘股和超大盘股将有所增加;二是中小盘股将倾向于民营企业。由于目前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其发行上市仍将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第三个取向可能主要是H股增发A股。

  目前根据市场统计预测,2002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将明显好于2001年。因此,预计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在2003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回升,尤其是处复苏行业的成长类上市公司。

  另外,就新股投资机会而言,笔者认为:其在2003年的投资机会首先应在今年7月后新上市的新股之中。

  因生不逢时,2002年7月后新上市的新股,其上市后基本随大盘一路下调,其走势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吹进黄沙始见金”,后市一旦大盘真正企稳回升,这批次新股中会有部分个股将在大盘反弹中胜出。换言之,要从这一批次新股中去挖掘找寻黑马。当然,一般上市定位在3-10元一带的新股应尤其予以关注。

  沪上股仍为亮点

  -中信证券孙超H

  上海本地股作为沪市的一只重要的生力军,因其丰富的题材,活跃的股性以及一呼百应的板块效应历来都是市场主力的追捧对象,其二级市场股价的惊人涨幅而造就了中国股市一个又一个财富的神话。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已经昭示:2003年,上海本地股值得拥有。

  一百多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中不仅涉及了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行业板块,更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品种,像申华控股、兴业房产、飞乐音响等国内市场稀缺的“三无概念”,也有因地域自成一体的“两桥一嘴”浦东板块,随着上海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向世界级城市靠拢的目标)以及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每年二位数的GDP增长),又不断地派生出一批新兴的题材,像城市“大交通”、“大商业”、“迪斯尼”、“2010年申博”、“环球影视乐园”、“浦江两岸开发”等。在这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出口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投资人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它的未来仍将创造出许多的奇迹,作为其经济重要支柱的上市公司,加上来自于市政府一如既往的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上海本地股的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年底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本地股中不乏有上海科技、华东电脑等跃跃欲试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浦江开发概念,将会对更多上海本地股(尤其是交通、旅游、商业、房地产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空间,同时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步伐,也将逐步改变上海本地股在投资人心目中的印象,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成熟、安全、富有激情的上海本地股板块值得您在新的一年里播种、耕耘和收获。

  主力必然自救

  -北京证券刘景德H

  目前股市持续低迷,券商面临全行业亏损,基金也损失惨重。各大券商却在加紧增资扩股,随着QFII制度的正式推出,合资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将相继诞生,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正在加速发展壮大。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背景下,笔者认为,2003年主力将继续展开自救行情。理由有三点:

  首先,主力机构必须自救,如果2003年股市继续阴跌,则有些券商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那将引发股市暴跌,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2003年主力机构有自救的机遇,股市阴跌不止,政府必将出台激活股市政策。主力机构将利用利好政策出台的契机,掀起一波自救行情。

  另外,目前主力机构已经开始自救,而且其不仅限于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而可能是能够延续的行情。近期许多个股在底部连续放量,明显有新增资金进场。近期科技股多次全线上涨,这可能是一些主力机构预期管理层将出台利好政策,因此对长期底部盘整的科技股开始拉高吸货。

  近期科技股、网络股等轮番上涨,主力机构似乎是有备而来,因此主力自救行情还没有结束。但是由于基金、券商规模有限,对股市还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只有在重大利好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基金、券商的自救才能顺利展开,由此可能引发一波上涨行情。

  业绩筑底回升

  -大通证券

  客观讲,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和真假,这既是投资理念的进步和成熟,也是国际化背景下更深刻理解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是证券市场最核心的部分,投资者的所有投资行为都是围绕其展开的,所以,判断2003年市场运行趋势能否根本好转的重要因素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基础——上市公司业绩是否能逐步转好。

  自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到2001年上市公司业绩披露截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现出一条明显的持续下滑曲线,这对于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目前来看,从上市公司2002年半年报和第三季度季报的数据以及我们的行业与上市公司分析师对2002年全年业绩的预测判断,这条业绩持续下滑的曲线将出现向上拐头的迹象。

  根据季报披露,1214家公司前三季度的主要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278元,在剔除本年度新上市公司后,预计全年每股收益为0.142元,较上年度同比增加20%,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在连续两年下滑以后,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有望筑底回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增强。这就预示着2003年上市公司业绩将平稳上升。

  黑马雪藏五大板块

  -招商证券朱哲

  外资并购、次新股、业绩平稳增长、低市盈率蓝筹、科技通讯等五大板块,将依序成为明年证券市场当仁不让的热点。并购重组最具活力

  随着外资并购的逐步深入,2003年外资并购市场炒作必将得到升华。

  目前外资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金融、商业零售业和通讯领域,但是未来覆盖至几乎所有的领域是可以预见的,以我国目前相对薄弱的产业、行业状况而言,其必将酝酿着更多的与国际合作的机会。次新股最具爆发力

  流通盘偏小、题材独特、或科技含量高的次新股值得关注。该板块在2003年仍将是最具有爆发力板块。

  这里所说的次新股,主要是指那些一上市就随着大盘下跌而且跌势不已的股票。次新股的股质历来都强于市场平均水平,只要大盘一企稳,这些股票的反弹力度一般会强于大盘。业绩增长稳中有升

  前三季度报告显示,汽车板块、钢铁板块、交通运输板块等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度增长,银行业和公用事业板块的业绩保持稳中有升。

  由此,2003年钢铁、汽车(尤其是特种车)煤炭、建材、交通运输板块业绩仍有望平稳增长,增长动力来自于宏观经济的投资和需求结构调整。低价蓝筹股是主流

  在大盘持续下跌后,目前市盈率不到20倍的个股也逐渐形成群体,而QFII政策正式实施后,风险系数极低的低市盈率和低净倍率的股票将受到市场青睐。科技通讯暗藏升机

  明年,我国通信业务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激发运营商的投资热情,使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了资金保证,将给通信板块2003年上半年业绩回升提供了动力。

  科技股长时间下跌,已具备了中级反弹的条件。特别是科技股中的通信板块尤其值得关注。

  重心下移震荡加剧

  -深圳智多盈裴继伟

  2002年上证指数在1339-1748这一400点的窄幅区间内运行。我们认为,2003年上证指数在1250-1750点区间内运行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股指在1300-1500点区域运行的时间可能会较长。与2002年相比,上证指数的波动范围会比较接近,但市场重心将有所下移。

  从整体上看,大盘始于2245点的下调至少应是对1996年以来这一大波牛市的调整。从1996年的低点512点算起,上证指数共上涨了1733点,其0.5和0.618回调位分别为1378点和1174点;从2245点下跌以来,股指形成了较为明显的A-B-C三浪回调,其中A浪为2245-1339点,共跌906点,B浪从1339点涨至1748点,上涨409点,反弹幅度接近50%,为45%,C浪目前仍在运行之中。

  C浪若按A浪的0.5倍和0.618倍计算,C浪的终点分别为1295点和1188点(笔者认为成功运行大C浪的机会不大)。在循环低点方面,明年3月是2245点调整以来的第22月,如果考虑2001年剔除B股上涨的虚涨因素,大盘的实质调整从3月开始,符合国内历史上熊市调整两年的走势规律。因此明年3月前后1个月有望出现重要的中期低点,其后的市场机会将较2002年大得多,全年走势轨迹以倒V字型运行。

  根据上述分析,并综合考虑QFII制度的实施,大盘股低价、低市盈率的发行,壳资源价值的下降等基本面因素,我们认为1250点附近应有较强支撑。而基本面不支持2003年创出2002年的新高,即使突破2002年1748的高点,预计也不会偏离太远。条件。特别是科技股中的通i

  资金供给乘数效应显现

  -国泰君安刘勘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股市,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股市,因此,研判2003年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对股市所构成的影响。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可谓至关重要。

  今年12月17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突然改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已连续24周采用的正回购方式为逆回购,以此转为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笔者认为,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操作,无论是对其收缩或者放大,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都终将要在市场上显现出来。

  由于基础货币的流向、流速、流量直接对货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作用,从而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证券市场演绎的格局。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具有超前性,可以说其是股市运行方向的一个领先指标,因此,只要央行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向有着连续性或延续性,其终将影响着股市波段行情的演绎。

  最近一轮资金推动型的牛市,是1999年“5.19”行情的爆发。当时央行的公开操作方向,就是采用逆回购方式,随着牛市不断推进时,逆回购一起延续地进行着,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加大,成为资金推动型牛市重要力量,当牛市行情发展到2001年6月中旬时,央行改变了公开市场操作方向,而采取用正回购方式回笼基础货币,一直连续进行着,使货币市场的资金日益短缺,从而也就影响了证券市场后续资金的供应量。因此两市大盘在市场“失血”效应下,随即发生不断振荡下行的运行格局,应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本月17日,央行改变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

  就第一次逆回购的数量而言,其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关健是要看,今后央行相应规模操作的连续性。因为它将间接(其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地影响着股市后续资金供应状况的变化。

  就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而言,股市的涨与跌,最终都是资金流动所导致的结果。而且,随着央行在基础货币操作(比如逆回购操作)方向的时间延续,规模力度的连续,其级数放大的显效终将在2003年市场上得以体现。




发表评论】【谈股论金】【 小字】【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有大奖!缤纷新年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电缆采购项目
卖:自动播出系统
企业推荐
 陕西伟志集团
 三九礼品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中医药专治牛皮癣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