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于明娥
从去年到今年一年,证券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萧条、最困难的时期,市场各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市值中已占半壁江山的机构投资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调整风暴中纷纷被推向危险的境地,甚至是危机的边缘。
券商:全行业亏损已成定局
席卷券商全行业的裁员减薪仅仅是传达给外界的一个信号而已,如果分析一下今年券商利润构成便可发现,其佣金收入减少了约60%,投行利润收入萎缩近30%,自营与资管更成为无法填满的黑洞。最新公布的中信证券招股说明书显示,2002年中信证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59.92%和82.80%,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受今年股市大幅回调的影响,今年前3个季度股市累计成交23270亿元,同比减少8912亿元,下降27.76%;与此同时,企业在股票市场累计筹资69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82亿元,下降28.7%。而后两月情况未见好转甚至更差,这说明,券商今年的经纪承销业务量萎缩了近三成。
而佣金收入的减少幅度受佣金下调影响远比成交减少的幅度要大。由于实行浮动佣金制后的佣金水平与交易印花税相当,因此如果不考虑降佣在时间上有4个月的滞后,那么基本可以用印花税的收缴情况来描述之。11月国家税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97亿元,同比下降61.7%,减收156亿元。可以认为,其中30%的下降归因于交易量下降,而另30%则是印花税下调50%,使总体降幅在交易额下降30%的基础上再翻一倍。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全国2600多家证券营业部大部分出现了亏损,亏损不仅集中在中、小券商和新成立的营业部,而且据记者熟悉的一位在某大券商供职的朋友告知,即使是他们这样的大券商盈利也只集中在少量营业部,其余大部分营业部都亏损。
在业务急剧萎缩、利润日见微薄的情况下,券商不得不选择减薪裁员断臂求生的策略。去年底华夏证券率先减员,这股浪潮已逐渐扩散至全行业。裁员幅度据了解大约为20%,多的高达50%,其中各公司的投行部成为减员的重点。
最为典型的是申银万国。申银万国在投行主承销领域曾经风光一时,历史上曾为178家A股(含增发)公司,41家B股公司担任过主承销,而2002年1-9月其投行业务竟颗粒无收,汇集了公司精英的投行部门也不能不“走人”。实际上,像申银万国这样具有主承销的券商,今年有一半都颗粒无收。目前实行的通道制使各公司的投行部门普遍处在臃肿状态,一位券商投行老总抱怨,他们分配有2个通道。而“应付现有的2个通道,20多人已经够了,但我们却有60来人,那些6个通道的券商也不过60人左右,要将通道数量从2家增加到6家,可能要等三年五载。”
迫于形势,绝大部分公司都先后开始减薪。据记者了解证券公司减薪幅度一般在30%左右,大的可到70%。缩水后的券商工资水平不再高得令人咋舌,而在工资结构中处于未端的营业部,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已经降至千元左右的大众水平。
使券商陷入重重危机的是其自营与资管业务,根据我们前期进行的判断,证券公司的自营盘占净资本的比例多在60-70%之间,与最高限额相差十余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大规模的增资扩股使其资金面免于断裂,但尚无力展开自救,大规模的自营亏损不可避免。三季度末亚华种业等几家上市公司季报的登场曾令舆论一片哗然,而这只是一个缩影。
亚华种业季报显示,1至9月公司仅仅盈利243.44万元,比2001年同期的818.50万元足足下降70.26%。业绩呈加速度下降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亚华种业斥资2.3亿元占有19.42%的股份并稳居第一大股东位置的泰阳证券,出现了5358万元的大幅亏损,受此拖累公司对泰阳证券的投资收益亏损了1040.62万元。而泰阳证券今年的经纪与投行两块业务均表现不错,尤其是投行业务盈利2000万元。但自营盘跌价损失高达8000万元,将公司利润全部吞没尚存5000多万元亏空。此外,辽宁成大三季度报告也“曝光”了广发证券第三季度亏损近7500万元的内幕,可见自营与资管业务应是伸向利润的一只黑手。
今年券商勉强度过难关,一靠增资扩股以解燃眉之急。二靠前两年大牛市时积累的“家底”,如今看来已是千疮百孔。年中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小雪曾自报“家底”称,至2002年5月底,1998年证券公司不良资产率为50%,不良资产达460亿元。他同时透露98家证券公司至5月底的净资产为917亿元,净资本为457亿元。所以有人预言,“现在还不是券商日子最难过的时候,半年甚至一年后,券商危机会更加明显,那时,证券公司的破产或者兼并将会不可避免。”
基金:“零红包”终结好日子
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问世以来,每年的“红包”总让投资者“满载而归”,4年分红累计高达240亿元。今年却要丢给投资者一个“零红包”,因为除两家基金净值略高于面值外其余均跌破了面值即出现了全面亏损。基金的长期走俏原得益于政策的呵护与牛市环境,然而去年以来受三重因素影响基金业绩一路下滑,一是基金黑幕曝光后对基金公司的监管明显加强,二是新股市值配售剥夺了大部分的新股利润,三是受市场持续下跌的影响,前几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转眼已是一片破碎山河——
基金净值:由年初的平均0.975元,下降到目前的平均0.89元,54只封闭式基金中目前只有两只基金保持在1元以上,其余均跌破面值;
基金指数:由年初的1139.75点,下降到目前的884点,跌幅22.43%,创出866.22点的历史新低;
基金市价:已全面跌至0.90元以下,基金折价率由年初的1.03%升至目前的8.86 %;
基金持股:平均跌幅超过大盘,无抗跌性可言,缺乏具有号召力的基金明星品种。
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基金连续4个季度采取增仓的战略,致使三季度末基金持仓达63%,开放式基金的仓位也升至50%以上,这将基金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而追溯其原因:一方面是基金经理判断失误;另一方面与基金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政策护盘工具有关。6.24行情后基金仓位陡升,说明基金充当了高位接盘的主力。今年是基金发行的又一高峰年,尤其是开放式基金增加到了14只,为争取宝贵的新基金牌照,基金公司不得不顾忌管理层的脸色,也为自己套上了越来越沉重的枷锁。
净值大面积地跌破面值致使今年基金全面亏损已成定局,目前基金处境十分尬尴:割肉斩仓意味着将账面浮亏变成实亏;低位补仓,由于离最高限额仅有十余点的空间,于事无大补,基金亦会格外慎重。惟有祈盼市场回升,或大规模融资才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保险公司:“养命钱”亏损达数十亿元
今年下半年以来,保险公司减持手中基金份额的传言颇盛,查阅中国保监会按月公布的资料便会发现,减持只发生在6月和11月,尤其11月大幅减仓62亿。而实际到今年10月末,保险机构持有证券投资基金总额为299亿元,比年初1月末的186亿元,增加了60%。从月度数据来看,除6月和11月外,其余各月均呈逐月递增之势,5月及9月,是保险公司增仓最明显的两个月份,增幅均在10%以上,其余大部门月份保持6%-7%的增长水平,只有6月进行了大幅减仓,25亿元,减仓幅度为10.37%。
如果把5月增仓22亿元与6月减仓25亿元两事联系起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保险资金极其成功的一次波段操作,按5月末至6月指数上升12.5%计,这25亿套现筹码获利约为3亿元。
但这只是局部的胜利,全年来看,保险资金的账面亏损仍高达数十亿元。以基金指数计算,年初至今下跌22.43%,保险资金投资额按年中240亿元计算,则全年资金缩水53.8亿元。2002年以前,保险公司兑现累计分红约为60(240*25%)亿元,可见,目前损失已将前期分红如数奉还。
特别是,保险资金作为证券投资基金最大持有人(持股约25%),如果撤出必将导致基金净值连同保险资产的进一步缩水,较为理想的脱身之策是按净值赎回。因此,今年以来出自保险公司的封闭转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据说双方的接触已有多次,亦有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出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的申请,但是,遭遇大量赎回的危险依然是一大阻碍,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随着大盘的上涨,封闭式基金折价幅度缩小后,才有可能推行。这样,保险公司的套牢资产一时也无解套机会。
私募基金:第一个倒地的巨人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私募基金的个体私营性质,决定了它在我国这个不成熟的“新兴+转轨”的资本市场上所面对的深不可测风险只能独自承担。以去年以来的股市大调整为例,实际上某些公募基金和证券公司在股市上的损失并不比私募基金少,但遭受资金链断裂灭顶之灾的只能是私募基金,而不是相反。像某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的几家封闭式基金,接连触碰银广夏、数码测绘、国电电力等高价庄股地雷,在其重仓股的高台跳水中市值大幅缩水,损失惨重,但基金在封闭期内并不影响其继续运作,顶多是撤换基金经理完事。而作为主管部门嫡系的国字号大券商亏损累累甚至濒临破产边缘自然管理层也不能坐视不理,可以得到政策扶持扩募或增资扩股,以解燃眉之急;同时还出台暂停国有股减持、降低交易印花税等利好政策,以给陷入困境的券商以喘息、恢复元气时机。
但对于私募基金而言,这种待遇是没福消受的。在股市调整的漫漫熊途中,市场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对私募基金造成致命打击。首先难以为继的是一些小型私募基金,股市的持续低迷、赚钱效应的消失以及市场中亏钱效应的扩散都将导致原先代客理财资金被收回,他们将最先沦为市场调整的牺牲品。其次是随着券商佣金浮动制的实行和交易量的急剧萎缩,一些靠制造交易量拿佣金返还的工作室或咨询机构很难再浑水摸鱼,使得其也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而规模较大、资源关系广泛的坐庄私募基金由于遭到政策监管和市场萧条的两面夹击,显得力不从心,一些过去屡试不爽的操作伎俩不再灵验,甚至有可能引火烧身,都使得各家私募基金的资金链条越收越紧,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车。
去年股市大调整以来,一些重仓驻扎没有来得及抽身的私募基金大鳄为了维系坐庄股票的正常运行,整天疲于奔命,拆东墙补西墙,想方设法拉拢新的“金主?加盟,共抗股市寒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些私募基金许以重诺,对拉来大资金的中间人给予巨额提成,同时对委托资金实行保底高额固定回报(年收益甚至高达15%以上),希望以此撬动民间资本市场,保持金身不破。但资本市场从来就是个最残酷的名利场,同富贵容易而难见患难真情,在强大的市场压力面前,多数外围资金出于自身本金安全的考虑往往是釜底抽薪而不是雪中送炭,也许某天盘面一时出现的几万股抛单让私募庄家捉襟见肘的资金告急,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融资盘蜂拥而出,股价由此一泻千里、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而一个貌似强大的数十亿规模的资本王国也可能在瞬间就烟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