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聚焦新股重发 > 正文
 

研究报告显示:停发新股严重影响了深圳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12日 16:16 南方周末

  停发新股对深圳经济影响有多大?近日,来自国全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作出了实证性的回答:影响很大,而且是不同寻常的大

  本报记者/夏英

  停发新股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近日,来自国信证券的一份研分报告作出了实证
性的回答:影响很大,而且是不同寻常地大。

  就连深圳机场的出租车司机都在抱怨生意越来越清淡了。在过去的流金岁月里,进出深圳机场的人士30%来自证券界。现在,他们的屁股坐在了飞往上海的班机里,然后钻进“阿拉们”的出租车绝尘而去。

  他们当然不是猪油蒙心一时糊涂,因为热钱正在滚滚向北,流向上海。来自摩根的经济学家谢国忠描述道,香港人正在脱下阿曼尼穿上佐丹奴,

上海人正在换下夹克衫穿上
意大利
毛料西服。在衣服的简单更替里,我们看见了大势的变迁,也看见了我们自己。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失眠者说

  这份名为“停发新股对深圳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的报告回答说,自从2000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后,大量资金就掉头而去,源源北流上海。

  这幅资金流失的图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级市场,其次是二级市场。它们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汩汨流动的响声令多少深圳证券界的参与者彻夜难眠。

  回望过去的峥嵘岁月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说,1999年到2000年间,深圳新股发行十分频密,那个时候----他们强调说----真是客似云来,个个腰缠千万贯,骑鹤下扬州。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甜蜜地抱怨,真忙:一个工作日有几只新股或者连续数日都有新股发行的盛况,只能用空前来形容。

  空前的发行就意味着空前的交易量。当时新股发行仍然采用上网定价方式,申购资金通常要冻结4个工作日,如果遇上节假日,资金实际冻结时间更长。单是每月平均冻结的新股申购资金,数量已经十分惊人:1999年,这个数字月均在1600亿元,2000年前9个月则平均在3300亿元以上。

  有谁经历着富贵逼人来的日子吗?当时的深圳就是富贵逼人来,整个城市的表情就像明星霍金:他歪着头,不动一指,不置一词,迷倒万人。

  甚至当时实行的新股发行轮流坐庄的制度----也就是深市发一只新股,接下去沪市发一只新股,反之亦然----也难掩深圳的光芒。

  比如单说新股申购资金冻结,新股申购资金虽然冻结在发行人的账户上,利息收入最终归上市公司所有,但从整个市场来看,由于新股滚动发行,它实际上是深圳的黄金面具。曾经有一段时间,两市难分伯仲:1999年深市占两市冻结资金总额的0.48,2000年就变成0.51。

  好日子终于戛然而止。2000年10月,深市停发新股后,这块收益自然蒸发。就像水汽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一样,深圳感受到了寒冷。

  证券界的人士打着哆嗦,计算着寒流的深度和广度,结要如下:从2000年10月份到2002年5月份的20个月中,按照0.5的比例估算,深市平均流失冻结资金数量最高达到4500亿元以上,最少也有1660亿元,平均每个月流失冻结资金数量则为2830亿元之后。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了。

  跟着倒下的是一级市场筹资功能。1997年和1999年,深市A股IPO募集资金占A股IPO募集资金比例都超过50%,停发新股当年就对募集资金产生显著影响,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到26.2%。这个数字意味着,少筹资规模累计已经达到666.11亿元,相当于1998-2000年深市A股吸纳资金的总额。

  二级市场跟着失守,成为资金流失的另一条管道。

  在停止IPO前的21个月份,深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一直领先于沪市,停止IPO之后,形势发生逆转,截至2002年10月,沪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已经达到41.82%,比深市停止IPO前沪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的19.86%增加110%以上,而同期深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还不到4%。

  两市的分野开始清晰。深市停止IPO后,累计上市新股对流通市值的贡献从原来近20%的水平急剧下降,两年来始终徘徊在1%-1.5%的低位,而沪市上市新股对流通市值的贡献几乎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截至今年10月,贡献比率已经达到23.91%。

  在两年时间里,沪市累计上市新股已经达到175只,深沪两市同原来上市公司数量相差不大----2000年10月时,深市上市公司有495家,沪市有521家----逐步拉开距离,两市无论是在上市公司数量、流通市值、每股平均收益上都在以加速度拉开距离。

  研究课题的主持人、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何诚颖说:“投资者弃深投沪的趋势现在已经十分明显,深圳证券市场的整体发展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履霜坚冰至,现在冰霜从证券市场的屋檐上悄悄爬到了银行业的额头:证券同业资金是深圳银行业的额头:证券同业资金是深圳银行系统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现在,它已从月均1000亿元的历史高点----1999年12月到2001年4月间----降至今年10月的400亿元左右。深圳市委副书记庄礼年初证实,截至2001年底,深圳银行系统同业存款余额减少了800亿元左右。

  个中原因,一是由于股市低迷,券商看淡后期行情而减少资金存放,其次是券商业务重心北移上海。

  到上海去

  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春天的故事,这个故事依赖于券商,而券商的活力依赖于股市。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曾经寄托了多少人的发财梦,而券商,就是大众股市致富梦的启明星。

  直到现在,深圳依然可以说是星河灿烂,在深圳注册的证券公司有15家之多,超过上海的10家,但是眼下,上海正在登上舞台中心。

  今年3月,汉唐证券悄然将国债业务总部、资产管理总部和投资总部迁往上海;华发证券干脆整体迁走;三峡证券改名为亚洲证券后,将注册地由宜昌迁往上海;天一证券、富友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同样奔上海而去。

  2001年,深沪两地券商的总注册资本的差距还不过10亿元左右。眨眼之间,这个数字就改写为近50亿元。

  基金公司的脸也变了,他们就像候鸟,把目的地选在水草丰茂的上海。深圳现有10家基金公司,虽然在数量上仍然领先于上海的9家,但这10家基金公司全是2001年前在深圳设立的,2001年后设立的基金公司除一家落户广州外,全部落户上海。

  券商与基金公司的反水,对深圳金融业的地位正在产生微妙的影响。

  平安保险是发端于深圳的一大金融机构,但是,去年开始,平安保险就悄然将寿险总部和投资管理中心等核心部门移师上海,3月间,媒体更是披露投资20亿元的平安金融大厦将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落脚----这个建筑的规模和豪华程度都将超过位于深圳八卦岭的平安总部。

  市场层面的一度将其解读为留在深圳的只是象生性的总部,核心业务已经全培移往上海。

  今年年初,传言深圳招商银行准备迁址上海,理由是以“一卡通”、“一网通”闻名的招行,去年却将信用卡中心移往上海。慌得招行行长马蔚华急急出来辟谣,但市场层面仍然将信将疑。

  新股重发希望渺茫

  国信证券研究员李翔认为,新股停发不仅仅在资金流失上造成很大影响,关键是对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很大。

  江湖上说得好,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没有了人场,自然也就没有了钱场。

  不少股民已经放弃深市,改捧沪市的钱场了,因为这样方便参与上交所新股申购或新股市值配售,结果深交所投资者开户数在不断减少,人场、钱场两失。

  深圳市当然不会对此毫无洞察,实际上政府多次试图力挽狂澜。

  早在去年10月深圳第三届高交会开幕前夕,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就向中外记者证实,深交所创业板市场由于“诸种因素”还未能推出,深交所证监会申请恢复办理A股上市业务。

  数月之后,也就是今年北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书记庄礼祥与另外34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再次吁请启动创业板,尽快恢复深交所主板新股上市。

  议案的要点如下:其一是促请有关部门加快创业板筹备工作,及早明确创业板启动时间;其二如果客观上还需要进一步准备和继续等待,建议先在深交所开设“高新技术股”,基本按照现行上市标准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三,如果以上二者皆行不通,则请求尽快恢复深交所新股上市,“以维护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基本活力”。

  6月间,新股重发出现戏剧性的一幕。有消息说,新股很快会在深市重发,第一只股票会是生产皮卡的长城汽车,但随后证明此属子虚乌有。

  进入9月份,媒体进一步曝出消息说,深交所的一批高管人员和业务骨干纷纷离开深交所,媒体援引其间一名管理人员的话说:“走的人情况不同,有些是正常调动,更多的是因为深交所失去了生机,新股停发后已如一潭死水,深交所上上下下的士气遭到了重挫。”

  深港如何合作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不管深交所是否恢复新股发行,与上交所合并势在必然。

  倘若如此,深圳金融业将何去何从?

  何诚颖认为,深圳创业板如能尽快推出,则可以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这就不仅可以保持深圳证券市场的地位,而且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香港的证券市场互补。

  退一步说,即使深圳不再有主板,深圳金融业在软硬件上已经有相当优势,可以争取资本市场非核心部分和一核心部分----包括货币、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法人股转让市场、外汇、黄金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试点----在深圳设置,成为金融产品的研发中心、金融行业标准设计中心和行业自律的示范中心。

  至于眼下,深圳可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来化解由于新股停发带来的交易规模萎缩的影响。

  除此之外,深交所还可以与香港联交所合并。但是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以及两地的监管模式不同、法律依据不同,是横亘前路的一大难关。

  不过观察人士认为,在深交所和联交所合并为时尚早的情况下,深圳仍然可以大举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采取更为务实的办法加强深港金融合作。

  何诚颖说:“比如眼下,深圳就应该着力吸引香港中小银行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引进香港的

商业银行扩大在深圳的后台业务领域,在证券这块,则可以先行探索QDII(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建立国内资本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渠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