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
问: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答: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
问:什么是经济现象?
答:人类一切围绕着财富创造和分配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
问:……?
答:……。
这种问答有没有标准答案呢?
如果对照教科书,肯定有标准答案;而如果对照现实世界,你就会发现答案实际上是丰富多彩的,事实上经济成分已经渗透到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层面,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以至于所谓的业内专家反而大叫看不懂。比如,一直就为大家注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常常能反映经济学家研究的主流,但在专家眼中,现在这个奖项变得越来越不可琢磨,奖励的尽是些偏门、冷门。今年是经济心理学,而上年度是信息不对称,在传播学者眼中,这更像他们的主业方向。
传播学理论中,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是一个定律,在政治社会中,信息意味着权力,在经济社会中,信息就意味着财富,道理是一样的。
一般而言,传播的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要有传播者,也就是信源,其次要有传播的渠道,也就是通路,再者要有接受者,也就是受众。在信源到受众的传播过程中,信息会受到很多干扰,这样就会有耗损,渠道越多层次越多,信息的耗损就越大;理想的传播是双向的,信源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反馈;受众如果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类,那么传播的效应还必须考虑到选择性理解这一心理因素,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具体到股市信息的传播我们就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渠道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合的,所谓大道不扬小道传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进入e时代,信息的传递就更为快捷,境内的媒体相对严谨,境外的媒体就相对随意。比如有关国有股转让之后有可能考虑全流通的消息就来自境外媒体对有关高层采访之后的报道。这就提示我们,任何政策都有如何解读的一面,仅靠新华社发几百字的通稿并不能传递全部的信息。作为信源,管理层无论在证监会还是在交易所的层面上都可以考虑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惑则解,无惑则散,果真如此,小道消息就不会有市场,发言人当场就能得到来自记者所代表的市场反馈,信息的解释就更为全面,把负面作用降至最低,而刻意或恶意的误导都会没有市场的。
全流通、大盘股、股指期货、QFI-I、QDII、CDR、创业板、法人股这些都是成长中的中国股市早晚要面临的问题,围绕他们的政策信息必须非常明确不能含糊,只要存在一点不确定,市场就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性理解。国有股减持就是这样,2001年11月底宣布暂停之后,市场在短暂的兴奋后立即进入新的动荡,各种说法都有,谣言也就不断。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明确宣布停止减持国有股隐患才得以消除。
那么会不会存在信源发出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试探或测量信号呢?这种可能是不能排除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病急了乱投医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必须减小这种反馈的周期。
作为通路的一种,传媒人士也应有相应的自律与他律。周小川在谈及投资者保护话题时曾经说:“新闻媒体有助于强化信息披露,使投资者获取完全、准确、及时的信息。同时我们希望新闻媒体具有长期的观点,能够将对名望、收入的追求和对市场负责、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对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益处。”周主席话说得很含蓄,作为传媒从业人员,水皮依然汗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