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峰
在所有的“准退市公司”中,ST中西(600842)属于很另类的一个。说它另类,原因之一是它的亏损起因是一次不成功的重组,重组之前公司业绩尚可,重组反而造成公司亏损;原因之二则是它曾跟两个著名的资本运作“高手”有过“亲密接触”,但在短暂的“蜜月期”过后,一个“高手”将其带进了深渊,另一个则将其推上了法庭。
ST中西第三季度季报显示,2002年1至9月每股收益为-0.249元,每股净资产则降至0.202元,自我造血功能几近丧失。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如果包括申银万国股票抛售案、北国投股权转让案、兴业房产担保案等在内的数项金额较大的诉讼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则预计本年度仍将出现亏损。公司将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
随“中科创业”南征北战 赔了夫人又折兵
ST中西(原名“中西药业”)在2000年以前虽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称得上是绩优了,自1994年上市以来,其每股收益始终保持在0.20元以上,这在早期上市的上海本地股中实属难得。
但这一切都随着第一个“资本高手”———中科创业的到来结束了,2000年1月22日中科创业首次出现在ST中西十大股东之列。与中科创业相伴而来的是其控股公司海南中网,它们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0%和5%,国家股的股东代表上海医药(集团)的持股比例则降低到26.41%。而如果加上“资本高手”明里、暗里持有的流通股,中西药业实际上已经落入到了中科创业的掌握之中,从此也就开始了ST中西的噩梦之旅。
如果说参股设立中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中联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作秀行为还不至于使公司伤筋动骨的话,那么出资参股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在二级市场上高位接盘岁宝热电的股票则使公司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大量的真金白银的流失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资金链的断裂,使公司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资料显示,单是北国投股权转让纠纷给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600万元,而岁宝热电股票(3575822股)以及010004(20)国债(38600手)被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强行平仓所带来的损失更是高达11996万元。虽然这部分资金客观上仍然存在追回的可能,但由此造成的信誉以及资金链断裂带来的损失却永远无法估量也无法挽回了。
而其他一系列与中科创业及其关联公司之间的担保或委托理财业务则成了潜在的“地雷”,随时都可能引爆,至今仍然时时困扰着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被公司确认为新的产业支柱并在中央电视台大作广告的新生力核酸项目,在“中科系”的导演下转让给了中科创业,使中西药业失去了一次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
2000年公司每股亏损0.696元,2001年每股再度亏损0.395元,公司也因此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华晨股权纷争 为自救将ST中西推上法庭
“中科系”分崩离析后,重组中西药业就成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而中西药业在生物工程以及化学合成药领域里较好的基础也的确吸引了不少实力企业的目光,沈阳飞龙就是其中一例。但华晨集团最终凭借其资本实力以及做大医药产业的“雄心”,赢得了大股东上海医药(集团)的信任,并在2001年3月16日与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及《委托管理协议》,受让后者所持有的中西药业公司全部国家股5693.9896万股(占总股本的26.41%),虽然上述股份转让协议至今尚未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但华晨集团因此成为公司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资本高手”华晨集团的打理下,中西药业也的确出现了一定的转机,随着公司治理逐步走上正轨,企业效益也逐步开始有所体现。2001年度公司“在经过艰苦努力并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后,在经营上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556.78万元,主营业务利润6769.30万元,但由于受到“兴业房产担保案”这一突发性事件的牵连影响,公司对该笔金额高达8650万元的或有负债作了全额的准备金计提,从而造成公司2001年度净利润亏损8509.91万元(剔除该事项后,公司则应盈利140.09万元)。
但“仰融事件”的爆发再次将ST中西推到了悬崖边上,华晨集团目前已经自顾不暇。股权纷争必然带来管理层面上的人士变更,这给ST中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最明显的是,上市公司华晨集团目前已更名为申华控股。由于金杯客车是目前支撑上市公司华晨集团(现“申华控股”)和华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该项目一旦被有关部门收回,支撑整个“华晨大厦”的根基都将被动摇。
为求自保,申华控股此前为追讨8000万元欠款已经将ST中西推上法庭,请求法院实施资产冻结。从这一点来看,两者的关系已经闹僵,指望申华控股出手相救已经很不现实,而申华控股舍车保帅的意图也相当明显。
诉讼缠身 ST中西举步维艰
从ST中西2002年第三季度披露的情况来看,尽管公司亏损严重,但其主业经营还算不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30.28万元,主营业务利润4246.34万元,这一点与其他ST公司不同,也是公司最为吸
引人的亮点。但“中科系”崩塌所带来的后遗症却可能随时爆发、并吞噬掉公司主营业务所带来的微薄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的逾期债务达27250万元,而重大诉讼及仲裁的涉案金额更高,笔者粗略算来的金额已经高达57650万元,而截止到9月底的对外担保金额还有30390万元,这些都已成为公司扭亏或重组的重大障碍。
进入10月份以来,公司的涉讼公告更是频频见报,让人颇有些目不暇接之感,打官司似乎已经成为ST中西在医药领域之外的一项“新主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更严重伤害了公司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为其他实力企业的入主制造了新的障碍。
既然其实际控股方申华控股出手相救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有没有其他第三方力量可能出现呢?考虑到申华控股目前持有的股权尚未通过财政部的批准,而公司又对ST中西失去信心,因此,ST中西的原有大股东上海医药(集团)收回股权就成为可能的解决途径之一,但这又将产生新的问题,ST中西所欠申华控股的8000万元欠款如何解决呢?如果归还,这对ST中西来说无疑将雪上加霜,如果不还,申华控股又如何肯轻言退出?更何况ST中西目前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变现的资产,其大部分资产已经被抵押或冻结,不仅厂房、写字楼如此,甚至连汽车也已经被法院实施了资产保全。
涉及到上海医药(集团),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上海医药(集团)前不久与中国华源集团的合并。尽管华源集团实力雄厚,其2000年的销售总收入已经高达157亿元,但在华源集团成功实施了和上海医药(集团)的合并、拥有了上海医药(主营医药流通)和华源制药(主营医药生产)这两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后,ST中西“壳”资源的价值对华源来讲已经大大降低,更何况收购ST中西有悖于华源集团“强强联合”的购并原则。
继中科创业,华晨两大“资本高手”之后,还有谁肯为ST中西买单,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显然留给ST中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