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
市场越弱,谣言越多;谣言越多,市场越弱,这是不是一个规律,读者诸君自可明察。水皮在此想指出的是,今年的谣言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和政策信息紧密相关,释放的恰恰是政策的负面效应,这其实是决策者不可不察的。比如,5月29日三大报对股指期货的辟谣,实际上辟的是前一天三大报的有关报道;
又比如,9月16日三大报关于全流通的辟谣,实际上辟的是前一天证券业协会在三板市场上为鼓励退市公司重组而尝试全流通的构想;
再比如,11月12日和14日,三大报对新股发行全流通的辟谣,实际上辟的是前二天有关国有股外卖引发的全流通联想;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可能暂时倒也不会给谣言提供出笼肆虐的机会,而谣言存在的基础,水皮杂谈已在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九《全流通为什么总揪心》有过详述,这里不赘言。
形象地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而现实的情景也恰似如此,实话实说,大家心中都没底,有时候就难免挂一漏万。
11月22日,在中国证监会负责人通过三大报辟谣的同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国内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答记者问消息见报,如果大家把内容和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政策信息对比一下就会惊奇地发现,周主席对政策的解释颇有新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的反映。
热点问题之一是QD II和CDR。证监会并没有发布过有关QDII即境内合格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消息,也没有说过CDR(中国存托凭证)会在中国推出,不过随着QFII政策措施的出台,投资者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接轨是双向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QFII的推出却导致行情下挫的原因,QD II和CDR成为传言的源头就不难理解。周小川称Q D II和CDR没有时间表而且相关研究还很不成熟,就想打消大家对资金分流的担忧。周小川的谈话虽然不是政策,但是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其取向和判断的权威应该不亚于政策,这样的谈话是对QFII的补充和注释。如果发表的早一点,市场的反映就会积极得多。
热点问题之二是创业板。其实早在此前,周小川谈十六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周已经涉及这个话题。当时周小川表示,尽管十六大报告没有提及创业板这个词,但是报告中明确提及“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资本运作四个字即代表创业板。尽管具体细节还可以设计和论证,不管叫什么名字,以什么方式和具体规则,“这些都是新生事物,不可能事先完全避免未来的风险和错误,但可争取做得较好,较周到。”周主席为什么要在十六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创业板的情况下提及创业板这三个市场敏感的字呢?水皮的理解,周小川是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就中国证券市场全面发展所作的规划,周小川显然不是主板市场的主席,也不是流通股市场的主席,更不是仅仅代表被套散户利益的主席,他面对的是全体投资者,面向的是一个整体市场。在主板市场视创业板为洪水猛兽的同时,虎视眈眈创业板的机构投资者和创新企业却视创业板为久旱之甘雨。在香港周小川表示,“众所周知,二板市场在国际上的发展陷入了比较困难的境地,国际上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汲取,因此二板市场的推出仍须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显然这番话是说给主板反应过激的投资者听的。
热点问题之三是QFII。无论是此前还是此后,QFII的推出都是市场话题。同样在香港发表谈话,证监会另一位副主席就坦言很多境外投资机构都已向证监会提交了执照申请,这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周小川答记者问时的表述却出人意料的冷静:QFII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个试点,很难说在一年或两年之内就会有很多的资金进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果。如果这个试点取得成功,以后开放的步子就会迈得更大。QFII的发展也是市场与政策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监管者,中国证监会不会事先确定出发展的目标。换句通俗的话讲,推出QFII的进程也要看投资者的反应,如果市场不欢迎,那么监管者绝不会霸王上弓,强人所“好”,周小川作如此的表态只能说明管理层多么在意市场的反应,哪怕是一些微弱的声音。
那么QFII有没有利空的一面呢?
当然有。
股市10万个为什么--三大报为什么总辟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