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调整的范围与幅度不会大于前面四次。但就市场开放的角度、投资理念的转变等诸多方面而言,此次大调整对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前面四次调整所不能达到的
政策在大盘高位转折时有着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讲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于股指在低位的转折期,政策的效用是止跌而非转折
从历次调整的背景来看,宏观经济背景的好转是支撑起大盘低位转折的主导力量。自1996年初的512点展开的一轮大牛市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知道,证券技术分析有三大基本假设,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历史是可以重演”的,因为技术分析中的均线系统、压力支撑系统等均是来自于过去的加权平均数据。
那么,我国股票历史上的数次大跌对目前股指的下跌究竟有何技术分析方面的启示作用呢?
历史上数次大跌回顾
由于目前股市的主战场是沪市,所以,分析的范例就是以沪市为标本。打开沪综指的月K线图,我们可以发现,沪综指有典型意义的大跌有这么五次。
1、第一次是1992年5月的1429点一路下跌至当年11月的386点,历时半年,跌幅高达72%。其间有持续的四根月阴K线,这是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但此次调整时间不长,在诸多利好刺激下,股指迅速地在次年2月盘上了1558点。
2、第二次是1993年2月的1558点下跌至次年7月的325点,历时15个月,跌幅高达79%。这是我国股市调整周期最长,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而且调整周期也长达3年,前高点1558点一直到6年之后的5.19行情中方才突破。
3、第三次是1997年5月的1510点大跌至1997年9月的1025点,历时4个月,最大跌幅达到32%。此时暴跌所引发的调整时间是2年,调整幅度也较前两次有了极大的萎缩。
4、第四次是2001年6月的2245点反复下跌至今年1月的1339点,历时7个月,最大跌幅达到40.36%。此时大跌所引发的股价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小于第一次、第二次,但是,其范围之广、其惊心动魄的程度并不亚于那两次,尤其是持续跌停板更是让市场领受到股市的风险之含义。
5、第五次是今年6月始于1748点的调整。此次调整虽然不能明言已告结束,但是由于调整起始位的低企以及市场的变化,此次调整的范围与幅度不会大于前面四次。但是就市场开放的角度、投资理念的转变等诸多方面而言,此次调整对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前面四次调整所不能达到的。
历次调整特点
从上文提及到的五次调整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相对历史高位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现象,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每一次大盘到达高峰的转折阶段时,均是因为资金不能再支持高企的股价,最终引发了股指的调整。而每一次的资金链断裂与政策的演变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一次的调整是在资金蜂拥股市导致井喷行情之后,突然出现几何级数的扩容,第一批7只、第二批34只、第三批、第四批……,而且发行后几天就上市,一级市场短时间内吸走了数十亿资金。第四次调整虽然不是因为扩容引起,但是因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使得市场预期当前股市存量资金难以撑得起庞大的国有股存量,由此使得股指陷入到熊途中。由此可见,政策导向的改变在股指转折期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每一次大跌后的政策导向虽然给市场以短暂的喘息机会,但是在出现相应的井喷行情之后,又再一次陷入调整之中。较为典型的是第二次大跌之后出现的持续3年的调整行情,其间虽然有过1994年3月的四大救市政策,同年7月的三大政策,但是股指仅仅出现短暂的井喷行情,随后股指仍然在500点至1000点横盘整理了长达3年之久。
由此可见,政策虽然将股指带出了持续急跌的阴影,但难以迅速将股指拖出调整的泥潭。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在大盘高位转折时有着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讲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股指在低位的转折期,政策的效用是止跌而非转折。
历次大跌对本轮行情的启示
诚如前述,在第二次大跌后,虽然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救市政策,但是股指仍然在500点至1000点之间形成了相对平衡的震荡期,其原因就在于1993年至1995年,正是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银根紧缩等相关政策限制了二级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阻止了股价的波动空间,由此可见,政策的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到宏观背景的变化。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近期市场出现利好政策不断,但市场反应却较迟钝的原因。因为证券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由相对封闭的市场向相对开放的市场进行转轨的关键时刻,此时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说投资理念的不确定性、操作手法的不确定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或者选择了观望,或者选择了撤离,由此导致了目前的资金结构出现了只出不进的局面。
但是,我们从历次调整的背景来看,宏观经济背景的好转是支撑起大盘低位转折的主导力量。1996年初之所以结束自1993年开始的调整,是因为1996年我们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货币政策有所松动,资金面得以改观,加上相关政策的引导,股指在1996年初的512点形成转折,进而展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周期。
而从目前盘面来看,虽然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宏观经济持续走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引导的自发性增长因素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的亮点,由此延长了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所以,随着股指的持续下跌,风险的进一步释放,类似于1996年512点的转折已越来越近了。
从历次大跌与转折的背景来看,政策面都直接推动着股票市场的运行。但是,从近两次调整来看,监管部门并没有因为股指的大跌而出现直接扶持股市行情的政策,即使国有股减持暂停与停止政策,也不能简单地归纳到是管理层为了刺激股市交易的直接措施,事实是当时的宏观背景下,尚不具备实施此类措施的条件。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监管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已从行政直接干预逐渐转变成用市场化的措施引导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发展机构投资者以顺应市场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等措施均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可以预见,随着最近两次尤其是这一次的阵痛之后,我国证券市场离成熟的标尺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江苏天鼎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