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24”以来,股市再没有发动什么像样的行情,而近几日更是加速下滑:从11月12日到11月21日短短的8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便接连跌破1500点和1400点两道重要关口。而近一段时间里,宏观基本面利好不断,管理层也推出了多项利好政策,但市场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下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记者采访了基金经理及一些市场人士,综合他们的观点,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信心不足,投资者已形成见利好出货的惯性思维。追溯投资者这种思维形成的原因,实际上从去年就已开始。去年10月22日,由于股市的持续下跌,管理层发布了“暂停国有股减持”的利好政策,10月23日,深沪股市像火山一样爆发,然而,这只是为市场主力提供了拉高出货的机会,股指却仍然顽强地选择了向下运行的方向。今年以来,市场曾产生了两波超跌反弹的行情,但不论是3月份的“两会”行情,还是六月份的“停止减持”行情,都成了逢高减磅、止损、减亏的时机,尤其在“6·24”行情中,委托理财到期的券商机构减磅最为坚决。因此,“见利好出货”成为投资者的共识,以至于11月8日,管理层推出QFII制度的当日,市场非但没有反弹,反而拉出一根大阴线。
第二,市场对扩容压力仍然担心。今年以来,招商银行、中国联通两只大盘股的上市,都给股市带来波段性的大跌,因此市场对于大盘股上市颇为心悸。而目前,前期传言的华夏银行、中信证券等大盘股上市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另一方面,前期一再放缓的新股发行速度,最近似乎也有恢复的迹象。
第三,管理层推出的一些利好政策大多属于长期利好,“远水难解近渴”,而投资者对于一些利好政策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例如QFII制度的实施无疑对我国证券市场有多项好处,如有利于引进新的资金、建立价值发现型投资理念、加速与国际接轨、金融品种创新等。但是,由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价值发现型投资理念和金融品种创新等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很多投资者认为,QFII因为促进与国际接轨,就表示我国高于发达国家股市的市盈率要降低,反而不是利好。
此外,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属于资金推动型市场,而以目前的市场状况,不但增量资金不肯入场,存量资金还在加紧出逃,不少庄股的连续跳水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而已经出台的和市场传闻有可能出台的几项利好也难以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
晨报记者 王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