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中国证券市场上每有传言就会影响政策、进而影响指数的时代正悄然走向终结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按计划在11月8日召开。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7日收市以后,联合公布了《合格境外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有市场人士认为,此
举包含了为十六大添些喜庆的用意。然而,市场对此没有给予热烈回应。不仅8日开会当天,市场一派惨绿,而且在接下来一周中,股市大幅下挫,上证指数由8日的最高点1573.10点,下跌至15日收盘时的1460.79点,跌幅达到7%。
舆论出现了许多对跌势的不理解,认为在政策面、宏观面、基本面向好之时市场“跌跌不休”并不正常。而市场上甚至出现传言,先称交易所希望大户托市,又说证监会要求券商托市。
当然,其实没有“托”。15日十六届一中全会闭幕,上证指数仅回升了0.2%,为1463.69。一切太平。
分析过去的一周何以做空动力如此强劲,已经有许多非常专业的文章。我们在这里想说另一层意思,就是党的大会是党的大会,成功而喜庆;股票市场是股票市场,投资者自有判断考量。中国出现召开重大会议而股市连跌的局面,或有些人幸灾乐祸,有些人忧心忡忡,但毕竟绝大多数人视为正常并不以为非,会议照常选举照常通过各项决议,一切顺畅一切如常。终于走过来了!这实在是件好事。
中国从决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始,就是一意朝向“现代市场经济”。那么何谓“现代”?经济学的基本道理表明,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政治与经济间有一臂距离(arm distance)。传统经济中政治与经济完全缠绕在一起,盘根错节,互相影响。而现代经济虽然与政治相关联,却并非须臾不可分离。凭借一臂之距,经济可以较少受到政治的波及,更好地按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现代与传统未必完全分得清,其实正是交错出现。例如台湾的市场经济无疑比中国大陆要发展得早,但当年台湾大选,就曾出现过当局以国库资金托市渲染“利好”的谬举,结局可以想知。现代商业社会中任何经济活动过于政治化,对于经济本身都是最大的悲哀。
这个道理具体到中国股市,正是中国证监会高层曾多次表达过的重大原则:“不以调控指数作为工作目标。”于早期的艰难和多年的扭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证券市场,至今还不能完全摆脱“政策市”色彩,管理层连月来也有许多可见的举措,以政策利好善意地期望市场稳定。不过,这些政策毕竟没有违背最基本的市场原则,于市场的长期建设无损。即便被舆论大大夸张的“6·24”行情,也止于国有股减持停止重大政策转折本身,有形之手并未进而刻意制造另一个“5·19”。及至十六大,各种迹象已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每有传言就会影响政策、进而影响指数的时代正悄然走向终结。这对市场上短期利益的追逐者或是损失,但无疑是福及长远、福及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巨大进步。
到今年10月底,中国股票市场上已经有了121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占到GDP的近半数。近12年的发展有此成就,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没有理由不对中国股票市场感到自豪和格外看重。不过,看重市场有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关键的还是要着眼于市场的根本建设,而非随指数上下或喜或哀。股票市场的特征是投资于未来,而人们对于未来的判断主要基于信心。对于经济大势的看法属于宏观的信心,对于上市公司和市场本身的判断是微观的信心。中国股市多少年来一直“牛短熊长”,主要原因还在于投资者的微观信心不足;恰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今年来跌去了近1/3,首要原因来自投资者对市场本身的怀疑与失望。值得庆幸的是,哪怕是在中国,市场在疲弱之时,市场的原则却在步步呈现强势,而长久信心与原则同在。
中共十六大对“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予以高度的肯定,并提出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对于天生与私有经济相联系、提供非劳动收入的股票市场,无疑是个好消息。可以想知十六大以后中国的股票市场会在治本的意义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在经受新的砥砺之后,其明天终将是明媚有生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