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九
水皮杂谈
11月8日到11月14日,中共十六大开了整整一周,这一周是全中国人民为全面小康而群情激奋的一周;
11月8日到11月14日,沪深股指几乎跌了整整一周,这一周是全中国股民为100多点的暴跌而胆战心惊的一周;
11月8日到11月14日,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十六大,见证了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同时,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作为证券市场的主管眼见着股指长阴绵绵而无能为力。
周小川的心情恐怕有史以来没有这一周这么复杂。
是谁在和我们的周主席过不去呢?
不完全是市场的调整动力,因为就在这期间,坊间伴随着大量的流言,以至证监会不得不两次澄清,频率之高令人称奇,而两次澄清的传言又都和全流通有关。第一次是11月12日,在刊发国有股和法人股转让外资细则即将出台时澄清转让之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第二次是11月14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证券管理层近期正在研究新股发行全流通的相关政策,预计很快将出台实施细则”,该传闻纯属谣言,对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中国证监会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水皮记忆中,证监会出面追查传言还是第一次,而从对传言的引用来看,估计又与不负责任的媒体有关,如果真能一查到底也算对市场有个交待。
为什么全流通的传言有这么大的市场可信度和杀伤力呢?谣言的群众基础又是什么?
谣言的群众基础之一是和大家的利益相关,试想如果和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无关,那么再邪恶的传言也不会引起市场共鸣。也就是全流通意味着侵害投资者利益,这一点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自居的管理层不可不察,不可不三思而行;
谣言的群众基础之二是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关。一方面至今为止,管理层对全流通没有统筹解决的设想和方案,只能维护现状;另一方面又不敢像“一国两制”宣示50年不变那样能打消大家近期的顾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证券市场最可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没有安全感;
谣言的群众基础之三是和有关人士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关。三板市场考虑全流通并不是谣言而确实是有关方面的设想。这种设想放在成熟市场的参照系中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目前的新兴市场中讨论就是没有全局的观念。QFII政策出台之日引发的全流通想象也不是市场空穴来风,个别专家顾问的信口开河也是有据可查的。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是中国股市的现实,这种并存也的确为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提供了方便。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交易价格不同导致公司控制的成本不同,在再融资上中小股东处于“二次伤害”的被动地位。不过既然我们注意到了这个不同,那么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弥补,比如在融资的决定权上,再比如在配股的价格上面都可以找到对策。在我们不具备解决全流通的政治大智慧的前提下,哪怕是善意的建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谣言在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调控大盘的工具和手段,所以难怪有人认为十六大期间中国股市的表情完全是有“敌对势力”的机构刻意砸盘所致。董少鹏在《证券时报》发表的文章《排除干扰坚定发展》称,“近期沪深股市的奇怪走势表明,有一股反对资本市场改革的力量或散布谣言,混淆视听,或有意歪曲促进市场稳定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或者在股票二级市场制造恐慌,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和警惕”。文章的言辞有点激烈,但很有道理。
“邓小平的健康”在1997年之前一直是股市上被空方或“敌对势力”反复使用而屡试不爽的谣言,每次散布都能让大盘陷入恐慌之中,但1992年之后的市场表现已经告诉我们,当初的恐慌是多么的幼稚。再过若干年,我们回过头看全流通这个话题可能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