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
背离现象再一次困扰着沪深股市。正当宏观经济向好的预期提高,且季报反映上市公司年报业绩肯定较上年增长之际,股指却偏偏不领情。本周二沪深两市探底后企稳,但QFII政策公布以来还是留下了较大的下调幅度。截至11月13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今年以来已分别下跌155.51点和310.3点。若从去年6月创下的高点算起,沪市下跌了33.62%。
股市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可国内证券市场走势经常与宏观经济基本面相背离。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与国内股市“新兴+转轨”的市场特征有关。对一个资金推动型的股市来说,二级市场走势不顾经济滑坡等欠佳的基本面而大幅上涨,往往是由于股市中的赚钱效应吸引大量资金入市的结果。这种效应有时候也出现在加速上涨的过程中,亦被称作财富效应。而像现在这样有悖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基本面良好态势,反倒出现二级市场下跌不止,则是股市中的赔钱效应使大量资金撤离所导致。从某种角度看,赚钱效应和赔钱效应都会产生助涨助跌的作用。拿眼前的下跌来说,市场各方都认为背离现象的确存在,再往下跌似乎已经没有道理。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至少在短期内,赔钱效应一方面催着各种资金争相退出来,另一方面又暂时吓退了场外本打算入市的资金。于是,股指每次反弹,总会遇到重重抛压,成交量又始终无法放大,结果只能无功而返,甚至再往下寻找底部支撑。
国内股市还存在较明显的“年末现象”,即由于年底资金结算、业绩考核等因素,机构资金离场的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大部分机构都不愿在年底分红的时候“惹是生非”,新的投资计划一般都习惯放在来年再作打算。券商是机构投资者中的主力,年底不多动的现象在券商身上特别明显。那些已经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券商,对自营业务多看少动,一可以静观行情变化,二能够保住全年分红和奖金。而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券商,已经是“积重难返”,全年失败的教训变成了谨慎再谨慎的操作策略。因而,沪深股市几乎每年年尾的行情都不尽人意,成交量明显萎缩。“年末现象”中出现背离走势,难免使赔钱效应进一步放大。此时若有机构资金或委托理财资金急欲离场,只有选择斩仓出局一条路,这就很容易导致个股莫名其妙地破位或“跳水”。前些日子,国电电力上演的连续跌停,很可能就是机构投资者“资金链”出问题所引发。
仔细分析可发现,眼前投资者心态是很矛盾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市盈率高低的争论,严重背离了在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扭曲了对股市投资价值及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合理判断,也忽视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作为股市基石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回升的基本事实。换句话说,国内相对较高的市盈率,并非股市回暖或上涨的主要障碍。但就近期公布的各国股市市盈率数据而言,又不能说国内股市不算高。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达40倍多,在各国中算不上最高,可比中国低的有美国道琼斯指数、香港恒生指数、法国CAC40指数、新加坡综合股价指数等,分别只有21.14倍、15.18倍、18.83倍、24.71倍。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双Q”机制的推行,必然带来国内股市的价值回归,从而使市盈率再“缩水”。市盈率究竟是高是低,目前的股价是否还有泡沫,投资者感到“一团雾水”。而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投资心态中,赔钱效应只会更加“逞强”,“威胁”投资者轻易不敢多动,想得更多的还是何时解套出局。
赔钱效应导致了国内股市与基本面相背离的走势。不过,投资者还是应该意识到,背离现象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尽管有不少人批评国内股市炒股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联性不强,但谁也不能够彻底否认股价上涨的基础是公司业绩和成长性。2002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将出现连续五年下跌后的首次回升。若这一可喜景象不是昙花一现,二级市场走势自然不会坚持“背道而驰”。从这一点上说,背离现象不可能无休止,从赔钱效应转到产生赚钱效应只是一道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