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崇
QFII制度在众人瞩目中终于在十六大的前夕“闻其声并见其人”。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11月7日下午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上联合公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将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这个消息同上周初公布的外资可以购买非流通股的消息一起,被广泛地称之为市场的“救星”,外资也被看做是能够挽救
众多投资者于水火之中的“救星”,但是,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吸引着每一个外来的投资者,但是,作为外资,他们考虑更多的会是风险的问题。外资考虑的首要因素必然是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基础结构,也就是特殊的中国股权结构到底能够带来多少的风险。说白了,就是还有2/3的股权是非流通股困扰着每一个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一家著名的外资投行在前期发表的投资报告中称,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首要风险就是非流通股的未来走向。实际上,并不只是非流通股的未来定价,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股权结构还包含着众多的隐患,包括前期已经暴露出问题的一股独大、恶意圈钱等行为。到目前为止,还有些投资者不把中国证券市场看做完全的证券市场,因为目前国有股等非流通股的存在,始终是投资者的心病。
B股市场已经为A股市场一些抱有不切合实际想法的投资者上了一课。从目前B股市场的情况看,除了在前期有一些失误外,没有能够吸引大量外资的重要因素,就是庞大的非流通股的存在。B股已经为外资介入提供了一个通道,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外资对这块蛋糕感兴趣,B股市场已经成为典型的内资市场。对于外资来说,有投资更加方便的B股,甚至H股可以投资,有必要再“花费大力气”,利用QFII的方式进入市场吗?
实际上,不管是QFII也好,抑或是前期的一系列措施来讲,引进国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关键并不在于提供多少通道,而是应该尽快加强治理力度,完善A股市场的治理结构,使其具有投资价值,能够让外资觉得有利可图,外资必然会蜂拥而至。例如,日前香港市场民营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香港市场对内地民营企业的恐慌,这种信任的危机是很可怕的。很多外资本来就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又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外资的望而却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多外国投行在私下就说,看中国的上市公司,不能只看报表,而是非要实地察看、亲自查账。如果外资连上市公司的本来面目都看不清楚,你怎么让他投入大把大把的美钞来投资?
QFII细则还规定了外资的门槛,从目前的标准来看,证监会和央行制定的门槛还是很高的。虽然这样能够保证这些外资的成熟性,防止外资投机,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些外资投资者的范围有限。并且,作为成熟的外资投资者,在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证之前,他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因此,外资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很可能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所有期待外资作为“市场救星”的梦想都是不切合实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