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兴祥
日前,西北一家上市公司称,考虑到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经研究决定,将今年6月份才委托给一家信托公司的国债投资提前收回。事实上,这笔委托理财约定的期限是一年,应该到明年7月才到期;第三季度报告还显示,有10来家上市公司取消了国债投资或大幅减少了国债投资额。种种迹象表明,上市公司刚刚出现的国债投资热出现了明显的降温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近期对投资国债日益趋于谨慎,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债二级市场的走势疲弱有较大关系。经过今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国债市场下半年已明显上涨乏力,10月下旬,国债二级市场连续下挫,上市首日即跌破面值的情形不断上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比较警觉的上市公司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因素决定淡出国债投资。
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国债投资热仅仅始于今年上半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上市公司今年的委托理财中,约有六成上市公司的投资方向选择了国债,包括购买国债、国债回购等。这是由于,去年的一轮大跳水行情使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风险显现无遗,上市公司在进行理财时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更重要的是,今年初的降息催生了一轮较强的国债行情,收益率明显可观,上市的国债品种以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对较高而备受市场青睐。
不过好景不长,上半年的国债投资热已开始逐步降温,不少对市场风险相当敏感的上市公司正陆续提前撤回了国债投资的资金。正虹科技日前称,公司以下属子公司上海正虹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名义短期投资8000万元国债已经提前收回,共获得短期投资收益76万元;沿海一家上市公司则是大幅减少国债投资,从前期的2亿多元减至今年9月底的4000多万元。
引人注意的是,南方一家上市公司在国债投资方面相当“不幸”,连本金都存在损失的可能性。10月底,这家公司称,委托一家券商购买国债的1.5亿元资金,尽管已经到期近两个月,但目前已陆续收回入账的本金仅9000万元,尚有本金6000万元及其收益无法按时收回。尽管这只是个案,但是,这给更多上市公司提了个醒,即使委托投资国债,本金损失的风险仍然存在。
据有关人士分析,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于国债投资,在较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国债无风险”的观念。因此,这些公司在选择国债投资时往往更加理直气壮,投入资金量也会偏大。国债二级市场今年的表现表明,尽管国债在兑付上无风险,但在二级市场却未必无风险。经过市场“洗礼”之后,上市公司对国债投资应该会更加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