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封景
目前,日本个人金融资产正在加速转向海外投资,由于日本国内超低的银行利率和长期的股市低迷,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将手中的日元换成外币资产,谋求增值。而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投资者对“中国概念”、“香港概念”股票追捧。
另一方面,一些日资企业也试图摆脱国内低迷市场的影响,寻求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正是看中了日本国内的这种强烈需求,一些在华日资券商加紧了在华的战略布局和业务调整,开始将日本散户以及寻求在中国上市的企业看成自己未来在华业务的重要部分,改变以前为中国企业推介海外上市的单一业务格局,业务方向发生了逆转。
日资券商应时忙变局
据日本银行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日本个人持有的外债、股票等外国证券的余额相当于9兆4000亿日元,比一年前急增58.9%;外币存款余额相当于4兆3000亿日元,增长了15.9%。两者合计达13兆7000亿日元,比一年前增加了4兆多日元,已经创下了日本个人外币资产的最新纪录。而即将开放的中国证券市场,对于日本投资者显然有更多的吸引力。
目前日本国内一些二线券商已经开始着力开辟日本个人投资中国股票的通道,而对于先行来华的一些大券商,这块颇有潜力的业务当然也不会错过。今年上半年,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证券再一次决定扩大亚洲的证券业务外,还计划从5月份开始销售投资于亚太地区7个股市的大型基金。大和证券等亦不甘落后,上个月,它还刚刚与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了海际大和咨询公司,借着这个台子,大和证券在中国探路寻情圈揽客户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同时它与上海证券一直以来进行的合作谈判近日也加快了进程。
据了解,包括大和、野村、日本国际在内的几家日资券商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资证券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几家日本券商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着力开拓投行业务,野村证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设立了类似海际大和的合资咨询公司以深入探测中国市场。近十年来,大和证券和野村证券的距离越拉越大,在今年中银香港上市过程中,野村作为在日本地区牵头的承销商,动员其127个营业部2500多名销售人员在当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因贡献卓著一时占尽风光。而大和、日兴等几年来在中国却鲜有可拿出来一亮的成果。即使是野村,与欧美等大投行相比,实力也要弱得多。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目前国内外投行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日资证券要争起来会更困难。
而中国即将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国内A股市场,成了日本券商翻身的好机会。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所长刘啸东带队到日本为上交所做推介,据说日本企业界反响热烈。这也成为日资券商改变在中国业务格局的主要动力。而做日资企业的中国上市,日资券商优势自然是明显的。
日资券商借台入场
“日本企业要来中国上市,日资券商本身在中国是没有渠道的,不过它可以借助咨询公司的平台先行准备起来,国内A股市场一旦放开,它就能马上把这些业务做起来。”上海国际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月,大和证券就与上海国际集团(上海证券的控股股东)合资成立了海际大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据了解,境外券商在内地设咨询公司的不少,以港资和台资居多,主要还是采取独资的形式,咨询公司和代表处挂两个牌子在一处办公,其实也只是一班人马。比起这些该头换脸的代表处,海际大和最大的不同是它中方合作者的背景,此外,中日双方所赋予它的使命也远远超过一般咨询公司的概念。
海际大和投资咨询公司由三方合资,上海国际集团(SIG)、大和证券SMBC亚洲控股有限公司、株式会社大和总研各占50%、40%、10%的股份。按照公司副总李军的话说,成立合资咨询公司是“两大集团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走出的一小步”,将为未来双方“实质业务”的合作做好铺垫。“在相关政策还没有明确之前,我们通过先期成立合资咨询公司的形式,可以比较稳妥地接触彼此的文化,沟通信息,双方网络的融合以及在跨境业务上的合作有利于中方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
日方利用这个平台则名正言顺地从市场外围“观察者”的身份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动手抓客户。
“做海际大和这样的咨询公司很难赢利”,总经理寺谷先生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了这一点,据了解公司成立近两个月了,日方“正在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平台做自己的事,与中方合作做项目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对此,上海国际集团方面倒并不感到十分惊奇,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大和证券和上海证券合资成立咨询公司,日方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它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做好准备”,它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看中的倒不是短期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