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二
水皮杂谈
中国股市不能充当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并不表明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不成立,能够说明问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市公司并不代表中国经济的主流。
这肯定不是一个令人宽心的结论。道理很简单,股市作为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基本功能应该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现在这个基本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那就是大量的宝贵的资金被融到了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什么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中,被浪费了,换句话说,社会资源被劣化配置了。所以难怪刘国光教授声称如果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就要强很多,GDP的潜在增幅可以达到9%。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股市政策的一种失败。
毋庸讳言,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任何管制和约束的自由经济,股市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不受任何的间接或直接的调控,来自政府的政策在任何时候对于股市来讲都是生命,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政策居主导地位是正常的,放任自流反而是不正常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策市本身并没有什么叫人难为情的地方。
关键是,政策不能跑调。
比如新公司上市融资的门槛,水皮印象中主板市场一直有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但是最近的联通居然就在公司形态上以创新的模式绕过了这个硬性规定,在弱市之中强行登陆大大冲击了投资者本来就已经十分脆弱的持股信心。再比如,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从最早的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放宽到三年平均不低于10%,再放宽到三年不低于6%,最后索性以和国际接轨的名义完全取消,市场从“保配”瞬间转向增发,直至滥发。
目前阶段的中国股市与其说是投资者投资的场所,不如说是上市公司融资的场所。这一点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今年以来,尽管决策层和管理层利好消息不断,但是市场依然连绵阴跌不领情的原因。
2001年11月底,证监会宣布国有股减持暂停,指数从1514点反转直上,但是很快又跌至1360点,从那以后,管理层释放出的所谓利好政策一个接一个,既有停止增发的,新股实行配售的,也有降低佣金和印花税的,更有6月23日宣布完全停止国有股减持的,但是政策利好的刺激越来越有限,以至“6·24”一日行情成为众多投资者2002年心头永远的痛,满怀的希望在3个月后终于变成了满腔的悲怨,很多人实在搞不懂利好怎好会成为“陷阱”了呢?
答案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的答案之一是“药不对症”。国有股减持的完全停止仅仅是一种纠错行为,并不足以构成股市向上的动力,而持续不断的新股扩容却是市场向下的实在压力,资金分流是现实的,1-9月份银行存款增加一万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投资者看到的是在低迷的市况下巨型海归公司“出口转内销”的强横,所以指望他们坚信管理层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承诺就不得不打折扣,尽管和同期相比,沪深两市的融资额才699亿,同比下降了28.7%,在总融资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4%。但是现实让许多人无法相信,在完成了3年国有企业解困脱贫的历史使命之后,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国字头的巨兽排着长队守候在“圈钱”的股市门口?
不确定的答案之二是“自相矛盾”。国有股减持减出了一个专有名词,“纠错机制”。而这个“纠错机制”在2002年发挥得过于频繁,直接的后果就是让人无所适从,投资者患上“利好麻木综合症”也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无可奈何之举。比如5月29日,三大证券报头版头条消息公布上海期货交易所可望在6月底完成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工作,消息公布当天沪指暴跌2.16%,第二天证监会就出来澄清声称没有此事,再比如9月16日,三大证券报头版头条刊登同一篇消息《鼓励退市公司重组》,称三板上市公司可望股权全流通,当天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一”,第二天三大报再登专访“正确理解退市公司股份转让”同样声称全流通需详细论证,目前暂无实行之可能。
可以说政策是严肃的,但是再严肃的政策也架不住如此反复,成语中这叫朝令夕改。朝令夕改的政策又何以能够令人信服、调控市场?
晴雨表为什么总失灵?--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