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海坤许小飞
10月下旬,已是阴冷的深秋,ST银广夏依然为周遭的一片躁动所笼罩。能否“复牌”?能否在未来的时日中重生?已上升为传媒争吵的焦点,而银广夏的未来究竟是--沉没?重生?还是嬗变?传媒们口沫横飞……然而银广夏却始终静默着,即使沉没、重生、嬗变的吵嚷声不绝于耳……
沉没之由
虽然,银广夏看似四平八稳、信心十足,始终以静默之态示之于外,却无法以此淹没来自传媒“银广夏将继续沉没”的吵嚷声,据说,部分传媒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缘于对影响银广夏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分析——葡萄酒产业。因为,自中联大刀阔斧重组银广夏以来,葡萄酒产业被史无前例的置于银广夏的产业核心,目前的银广夏已充分明确了要靠“葡萄酒产业”这张牌打企业的翻身仗的策略,为此,其他产业通过剥离已所剩无几。传媒们对此持怀疑态度者颇多,《证券时报》就有记者表示,靠这样一个从报表盈利数字来看可谓惨淡至极的产业,如何能支撑起重组后的银广夏,除非伴随有大量资金介入,并有其他盈利项目上马,否则,重组后的银广夏也免不了将继续沉没;其他传媒则将着眼点放在银广夏葡萄酒的品牌及市场等因素上,原银广夏葡萄酒在品牌、市场上的空白成了传媒们预言银广夏继续沉没的有力证据;而《财经》杂志一位曾经关注过银广夏的记者,在听到银广夏重组以葡萄酒产业为产业核心后,质疑的更为彻底——银广夏葡萄酒产业的操作模式是否值得推崇?发展葡萄酒产业,是否一定要走沙产业通常的路子?目前沙产业的社会效益一直居其经济效益之上,若单纯从发展葡萄酒产业的角度出发,去通过治沙种葡萄再来酿酒是否绕的弯子太大,采取直接收购葡萄酿酒的市场规则来完成该产业的操作,是不是更显直奔主题——经济效益?
重生之机
面对这些芜杂的“沉没之由”,更多的传媒看到的则是经历重组后的银广夏所蕴含的“重生之机”。
在众多银广夏可能重生的理由中,产业基础被视为银广夏得以重生的首要因素,对此,深入了解广夏的媒介以及实地采访过广夏的记者们有共识。《国际金融报》的一位记者在表述对广夏产业基础的看法时就声称:与众多的ST、PT相比,银广夏的“假”,“假”在财务,而非资产,银广夏的资产并不滥,尤其是其沙产业基础,包括葡萄酒产业、麻黄产业及枸杞产业,这些“干净”资产对银广夏的重生意义重大,他们是广夏可能重生的基石;《中国证券报》一位亲历广夏几年间大动荡的资深记者谈起银广夏的产业基础时,毫不掩饰自己对银广夏人的敬仰之情,“那简直就是一场战役!”广夏军团在宁夏的沙海中搭建起的产业基础会震撼每一个目睹它的人,但是后来的广夏天津公司却在财务上造了假,这位资深记者痛心于广夏资金链断裂后,奉献了整个青春给沙漠的广夏人那尴尬的现实状态;《证券时报》的一位记者,在实地考察过银广夏数次后,也积极的肯定了银广夏的产业基础,“银广夏不但治沙具有创新性,在沙产业领域确实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发特”和“中联”的先后介入也从侧面证实了银广夏原有的产业引力。
当然,除此之外,诠释银广夏生机的理由还包括重组方中联的实力,重组的手腕和力度以及沙产业特有的概念。很明显,众多传媒眼明心亮于银广夏的重组方式,即重组绝非仅仅停留于报表性重组,而这可能正是广夏重生之源。另外,关于广夏一直被外界争议的超临界萃取项目,也有传媒记者表示,其产业基础是实实在在的,只是当初被无端吹大了,才招致后来的“陷阱”之说。嬗变之路
还有一些传媒针对银广夏的未来倾向于第三种可能--嬗变。
《国际金融报》的记者在分析重组后的银广夏的产业格局时,预言了银广夏未来产业格局的嬗变,这位与银广夏现有高层有过密切接触的记者指出,重组方中联很可能在银广夏的产业格局上玩“先放后收”的加减法游戏,目前“压宝”葡萄酒产业可能只是虚晃一招,因为中联始终认为银广夏有一些项目是极具竞争力的,只是迫于眼下情状不得不放弃,而中联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可排除中联将运用迂回战术。
而《中国证券报》的一个记者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银广夏的前身,即陈川带领一班人马从深圳杀回西北宁夏时的公司,性质显然应该是极具民营色彩的,但后来的银广夏却摇身一变成为宁夏自治区第一家上市公司,众所周知,此时的银广夏已显露出浓厚的政府背景,直至今天,宁夏综投的介入,依然凸显着银广夏特有的政府色彩。纵观几年间的银广夏,似乎始终陷于一个三点支撑的怪圈——政府色彩、治沙产业、财务造假,三点顺序排列,首尾相接,银广夏在圈中,一时风云在手,一时人人喊打。细寻其因,三点似乎互为因果,而政府色彩仿佛是根源所在,据广夏高层透漏,重组银广夏时,辞去的十一位原银广夏副总身后笼罩着极浓的当地政府色彩,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银广夏起家时的民营性质,银广夏的未来也许要再次突破标示企业性质的产权关,走一条关系到企业姓氏的嬗变之路。
目前,人们似乎无法看清银广夏的真实面目,看不清银广夏的重组方中联究竟要将其引向何方?银广夏在缕缕疑云的笼罩下,正显现出从未有过的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