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业可能还需要两三个月,第一只基金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目标是在3至5年内,资产管理规模、管理业绩、经营利润在中国基金公司中名列前茅
●CEO的人选将采取“安联建议,国泰君安同意,共同提名”的方式产生
●未来安联集团持股将从33%提高至49%
刚刚获得首张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国安基金管理公司(筹)这两天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会是一个啥模样呢?记者昨日采访了国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筹备小组负责人先江,从中或许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记者:对于能够获得首张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牌照,您认为主要因素何在?
先江:为了争取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这第一张牌照,中外双方都作出了很大的承诺和努力。国泰君安为了提高成功的机会,牺牲了一些机会成本。如,为了满足“一参一控”的相关政策要求,承诺将再转让融通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同时减持在国泰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安联则增强了未来合资公司的人员培训计划,尤其是在最后的筹备阶段,安联集团在系统准备、内控制度建立等多个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可以说,我们能够如愿以偿获得首张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一方面合资双方股东都有着良好背景,另一方面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认同。
记者:如何评价首张牌照对于合资公司以及中国基金市场的价值?
先江:首张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发出,是中国基金业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中国兑现入世承诺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从公司角度看,争取到了首张牌照,是一笔很好的无形资产,对于未来营销战略的展开无疑有着相当实在的意义。
记者:合资公司年内开业是否有希望?第一只基金的推出将会在什么时候?
先江:由于在系统建立,场地选址装修、人员准备等多个方面还有不少实际工作要做,同时还需接受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因此,我个人估计,离公司正式开业可能还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当然,我们也力争在年内能开业。至于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记者:在获得了首张牌照之后,公司是否还有意创造更多的第一?
先江:公司的目标是在3至5年内,无论是资产管理规模,管理业绩,还是经营利润,均要在中国基金管理公司中名列前茅。同时,公司希望能建立起最佳的客户关系,并具有强大创新能力。
记者:合资公司会主打哪类产品?首只基金会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先江:从产品角度来说,合资的外方股东安联旗下的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有着400多只共同基金的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产业和基金种类。合资公司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结合届时的市场状况,实现“洋为中用”。
至于公司的第一只产品到底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会是哪种风格?我想,这纯属技术环节的问题,并非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鉴于目前的政策规定,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应该归类于平衡型或者说混合型的范畴,差异的只是股票投资的比例,投资趋向稳健,还是积极。
总之,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最终一是看客户需求,一是看当时的具体市场情况。目前,还是需要从最基本的出发,根据目前大部分投资者还是不愿承担风险的现实,应该说客户实体已经比较明确了。
记者:中外双方目前的股权比例有较大差异,如何协调在人员安排上的具体问题?
先江:虽然,中外双方目前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为67%和33%,但经过8年多的磨合与交流,双方已经在“双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从具体的人员选择来说,遵循的也是这一原则。8年来,尽管双方股东都有变动,但合作的愿望一直没有动摇过。如果把合资比作婚姻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有着稳定基础的结合。
如对CEO的人选,将采取“安联建议,国泰君安同意,共同提名”的方式产生,而在公司其他层面的人员招聘上,则将依据透明化、公开化,内部招聘与市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公司希望形成全新的团队,而优秀的人才是关键。由于中外双方股东目前都已有着相当不错的人才储备,因此,我想合资公司会充分利用股东的这一优势。
记者:对于未来中外双方的股权安排,目前是否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案?
先江:对于未来安联集团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从33%提高至49%,中外双方已达成了共识,至于其后的发展,由于目前的相关政策还不明朗,因此尚未有明确说法。不过,基于双方已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信可以进行开诚布公地交流。
记者:中外合资公司会否出现许多人担心的水土不服现象呢?对于目前由于政策投资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基金公司运作的难度,合资公司是否有什么“高招”?
先江:首先,双方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八年的交流,中方已认同了安联的国际先进经验,而安联也对中国市场的现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当然,在一个市场的现实环境中,必须针对客户的特定收益偏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公司计划在系统投资理财、产品销售通路以及产品开发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相信对于公司管理业绩也会产生支持,并产生正面影响。
应当看到,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个新兴市场,需要逐步完善,与其有着高度关联度的基金业同样如此。未来,随着整个证券市场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将促进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发展。
(记者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