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于明娥
9月25日,中信证券上市申请通过证监会发审会的消息,在媒体不胫而走。且依此消息广发与国泰证券的上市申请亦将随之获准。按坊间透露的信息,中信证券将发行4亿股A股,发行价很可能在10-15元,广发证券发行量与发行价,分别为4亿和10元,国泰证券发行量与发行价分别为5亿和8元。虽然中信董事长王军在近日的电视采访中,用“尚未进入操作程序
”这一多意语加以搪塞,但从并未正面否认这一点上看,其上市应只是时机选择问题,证监会紧闭两年之久的闸门,似乎就要开闸放水了,在证券市场上一直扮演“替人做嫁衣”角色的证券公司,将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腾飞。
瓜熟待蒂落
1999年11月,财政部出台《证券公司财务制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证券公司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这是国家有关部门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允许券商发行股票。
次年9月28日,经改组更名的宏源证券现身A股市场,这一事件,撩拨起券商登陆证券市场的熊熊热望。之后,便有五券商争相为上市赶制“嫁衣”的热闹景观出现。
在众券商中,广发证券是第一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的证券公司,国信证券、国通证券、大鹏证券与中信证券则相继成立专责筹备上市的“上市办”,资产清理等一系列筹备工作也开始启动。在这一拨“赶头班车”的队伍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成立较晚、起点高、负担轻、改制早、资产质量较高的中型券商。券商上市路上的搏杀实际演变为券商行列中“第二梯队”的竞逐。
突如其来的券商上市潮,亟需法规的指引。2001年新年伊始,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准则》5号、6号,分别对证券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做出了特别规定,这不但表明证监会已经有了对证券公司上市审批的标准,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证券监管部门对券商上市接纳与欢迎的姿态。
此后的消息面暂告平静,各家欲上市券商更多的是埋头备战,同时等待一年的上市辅导期结束。其间,2001年8月16日,航天机电的一则公告显示券商上市已渐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公告称,航天机电拟转让其持有的3500万股国泰君安股权中的20%的股权,以确保国泰君安上市。
而事实上行事一向低调的中信证券,在这段时间里,已悄然跑在了最前面,其一年的上市辅导期已于2001年年底结束。中信与其角逐者渐渐拉开了距离。
2000年券商排名榜上中信已脱颖而出,在两项最关键的指标上领先于他人,利润额第二,净资产第三。
2001年位次再次提升,在利润额保持第二的同时,净资本居于首位,承销家数跃居第二。
而在国债、企业债市场上更呈无人匹敌之势,2001年完成国债承销160亿元,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券商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承销企业债券69亿元,在同业中名列第一。
此外,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获得长足发展,2001年委托资金合同发生额达到104.8亿元。公司主发起设立的长盛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同益、同盛、同智、同德4只证券投资基金,经营业绩良好,受到投资者青睐。
同时,中信证券与社保基金理事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成为社保理事会三家顾问单位中唯一的证券公司。
此外,2001年推出的中信指数,已成为当前最知名的非交易所指数。
更重要的是,中信公司作为中央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自始至终都受到政府与央行的鼎力支持。年初中信诞生了我国首家金融控股公司,继去年发行35亿公司债券后,今年9月25日,即相传中信股票上市通过发审会的同一日,中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45亿人民币企业债券的签字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连同即将实施的股市融资,近一年间,中信公司在债市、股市两个市场上的融资量已达120亿以上。在中国金融史上诞生了众多“第一”的中信公司,极有可能在券商上市一事上再开先河。
启动资本市场补充机制
目前,国内券商扩充实力,解决资金来源的途径主要是增资扩股、股票抵押和国债拆借等,而后两项只能满足短期运营资金的需求,长期资金则主要依赖于定向募集方式,近两年通过这一方式增加的资本金达269亿元,使券商资本金总量达到约1000亿元,但尽管如此,上百家券商资本金总量仍不及国外一家大的投资银行的几分之一。
目前定向募资方式随着券商处境日见艰难已陷入低迷,今年以来已有雅戈尔、陆家嘴、天津磁卡等多起转让证券公司股权案发生,这种情况下,为实现证券公司的飞跃发展,亟需建立一个资本市场的补充机制——上市融资,以便为券商提供长期持续的融资渠道,这在国外已成惯例,如目前美国前10大投资银行,日本前3大投资银行均为上市公司。长远来看,以券商为主体的中国投资银行,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自我快速扩张,才能以自身资本实力为强大后盾,在开放的格局下与洋同行们过招。
中信证券按净资本计已是国内老大,为何还急于扩张呢?用其内部人的话来说“很重要的是补实资本金”,他们例举中金公司承销中石化的例子,“以一亿美元的资本金承销百亿股份,如果需要包销,不堪设想”,在股票、基金、国债、企业债承销领域怀有远大抱负,渐成通吃局面的中信证券,对资本金的渴求,可想而知。如果上市成功,中信证券资本规模将近百亿,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资本王”。“做大做强、赚新生业务的钱、享受增量中的利润”一直是中信人的梦想。
几点悬念
1、谁来承销。一向以“辅导人”、“投资顾问"的身份启蒙指点上市公司的证券商,筹备自身上市时,会在选择哪家券商来做自己的上市承销人问题上存在疑虑。因为证券公司为一般公司做上市承销时,投行人员只要对外保密就行,上市公司心理负担不会太大;但证券公司为证券公司做上市承销时,涉及到同业竞争,涉及到双方公司的切身利益,投行人员不仅要对公司外守密,还要在公司内守密。这个机密如何“守"法,券商普遍感到困惑。
两年前一些券商表示,可能会聘请有外资背景的如中金公司来承销。因为中金公司相对来说业务水平较高,道德水准较高,且竞争关系较弱。但眼下中金公司业务日益迅速地渗入到国内,已成正面竞争之势,况且中金公司收费水平较高,并不是每一家券商都愿意付这笔高昂的承销费用,显然已非最佳人选,最有可能的还是类似国通证券选择长城证券这种兄弟公司间的合作。
2、合法收入的确定。这些年来,券商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如开设大量帐号申购新股,如保底分成进行资产管理,如利用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坐庄自营,还有佣金返往,经纪人提成等等,这些都曾经是甚至现在依然是违规违法的行为,这些收入是否确认、如何确认对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甚大,究竟如何对待是个问题。
3、巨额融资去向。业内专家估计,一经上市,资产规模超百亿的券商很快会浮出水面。但有些券商感到忧虑:资金越大,风险越大,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和资金运用渠道,上市融资无异于“火中取栗”。目前国内多数券商承销业务严重萎缩,自营与资管也非可以盲目扩展的业务,因此,融来上百亿的资金,短期来说并无用武之处。但更多的券商对上市融资达观得多。他们认为券商业务正在发生大的转型,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层出不穷,股指期货、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做市商制度将在两三年内相继涌现,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