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开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合理拓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话题,市场充斥着不同的观点
股票市场日益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市场的开放和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更紧密的连接,怎样扩大和完善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资金渠道,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本报记者李东平/文
8月下旬,一则未经证实的“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相关法律规定将在年底出台”的消息在上海传出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争论开始升温,一场涉及银行、经济学界、证券公司和传媒的讨论也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是催生股市泡沫还是减少银行巨额存贷差、支持股市发展的良策?围绕开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合理拓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话题,市场充斥着不同的观点。
自股票市场诞生起,关于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让银行信贷资金合理合法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就一直是中国宏观管理当局、经济学者、金融经营机构和证券投资者中最敏感、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那么,这一场关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争论,最终会不会为银行信贷资金入市拓宽合法的路径呢?
银行:应该让我们决定
“开不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应该问问我们的想法。”深圳市商业银行资金部庞勇认为,从解决信贷资金发放,以及增加收益的角度,银行当然非常希望扩大个人股票质押贷款这一信贷市场。
庞勇分析,信贷投放一直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可靠的信贷产品谁都想做。主管层的监管有些控制过严,像无指定用途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这些产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只要能确定收回信贷资金,就可以尝试,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能力控制风险。但在政策面上,这些业务都不被鼓励。
庞勇认为,中国银行的资金富裕同国外银行资金富裕有很大区别,国外银行资金富裕是因外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好,不需要资金;而中国由于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弊端,银行的资金贷不出去,中小企业又缺钱。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育不成熟,像国外的企业债市场、黄金市场及其带动的重金属市场,是银行资金重要出路,而国内商业银行则没有。
“这块肥肉国内商业银行不吃早晚会落到外资行嘴中。”深圳建行一支行行长称,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早晚会推出,外资行能投资股票,经营空间大,对中资行是很大挑战。启动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有利于银行拓展业务。据悉,上海正在试点的个人信用贷款也包含股票,信用评级最终是对个人资产评级,股票会不会换一种操作手法被质押呢?
8月论战,商业银行巨额存贷差正是话题诱因,央行刚刚公布的7月金融运行报告显示,至7月31日,各项存款大幅增加,余额已经达到了15.9万亿元,增长18.7%,存贷差仍有3.7万亿之巨。在国内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存贷差的相当一部分(目前统计14%)处于闲置的状态。
由于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国债市场在今年上半年吸引大量资金,导致国债利率节节走低,银行作为国债市场主要投资者风险增大。超额缴纳存款准备金成为银行资金第二个避风港,但这同国家货币政策对经济支持方向相悖,解决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除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渠道外,证券市场正成为连接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重要的渠道之一,股票市场日益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市场的开放和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更紧密的连接,怎样扩大和完善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资金渠道,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券商:质押风险小于投资
“非常有必要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李迅雷所长认为,贷款给国有企业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原因,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风险小于向国有企业放贷,也小于实物抵押贷款。
李迅雷分析,在房地产质押贷款成功运行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前景非常被银行看好。股票是流动性很好的个人资产,银行完全可以控制风险。对于刺激股市泡沫的说法,李迅雷认为,因为质押都是个人自己的钱,个人投资者会更注重风险控制。
李迅雷认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迟迟不能出台主要是体制问题,过去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造成心理上的恐惧。
“信贷资金入市可以先在机构中实施。”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孟建军认为,允许券商融资融券也是银行资金出路之一。而券商作为机构更利于监管。孟建军分析,应该拓宽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合法渠道,像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等,最近基金大规模发行,持有人80%、90%都来自银行与保险公司,早就离开了集中小散户资金、专家理财初衷。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完善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机制,像香港银行系统对股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确定质押率等。
反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观点主要是,害怕将银行信贷资金暴露于高风险市场,而商业银行现有的机制与风险管理能力,根本不能确保流入股市内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也有人认为股市不缺资金, 银行的证券业务利润最终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利润,但在目前上市公司自我循环的功能还不理想,在股市个人投资者占多数的情况下,投机性强,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可能致使银行和投资者双双处于危险的边缘,因为一旦个人出现还贷困难,肯定是因为出现了股票价格下跌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样,不仅投资者将面临投资和贷款的双重损失,银行即使卖掉股票也会造成股价缩水的危险,要不就被迫成为股东。
十年功过
回顾证券市场十年,银行信贷资金就在放开、限制、禁止到半开放之间从股市上进出,资本的逐利本性一直在诱惑银行资金渗入股市。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到券商股票质押贷款,银行信贷资金总在寻找合法有效的途径进入资本市场。
中国股市一开始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惊人的投资回报率,畸高的收益率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同时也将巨量的资金引入高风险股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实际上,相对于中国初生的流通盘极小的股票市场而言,信贷资金正是推动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力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监管当局为了稳定金融秩序,避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明令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
从1995年到1999年期间,国务院、人民银行、财政部和证监会先后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作了严格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股票同银行信贷资金的联系被割断。
1999年下半年可以视作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在监管态度上的一个转折点,有关监管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首次为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提供了一条合法通道。
2000年2月13日,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
2001年底,人民银行大规模检查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据有关透露,这一数目高达几千亿。
银行同证券市场的资金纽带自然不可能再割裂开来,但资金的渠道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允许更多的银行资金合法进入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