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羽
自然人股买卖在上海兴起,始于2001年6月。那时,上海人对法人股投资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上市流通的法人股突然受到个人投资者的追捧,原因是国家允许转配股上市流通,使得原先没人要的、压在箱底的转配股,上市后身价陡增,价格翻番,让买入转配股的投资者发了一把。
转配股的赚钱效应,首先波及到了法人股。精明投资的上海人立刻把目光瞄准了上市公司的法人股。他们相信,法人股上市流通是早晚的事,与其羡慕转配股赚钱,不如打个提前量,趁法人股不能流通,价格低迷时,吸纳一些,等待将来上市时赚大钱。
法人股市场由此红火起来。一些持有法人股的机构和个人趁拍卖火热能卖个好价钱,纷纷出手,法人股的拍卖价格也直线往上蹿。有人开始到全国各地以低价收买法人股,然后到拍卖行出货。在高峰时,一星期有5场拍卖会,拍卖行也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是法人股拍卖,参加交易的投资者,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很多个人只能去注册一个公司或挂靠在别的公司名下,相对来说,买卖手续不很方便。自然人股的拍卖,可就是每个人都能买卖了。
于是,有人从地下股票市场发达的成都、西安贩了品种各异的自然人股。那里的很多公司前几年均通过定向募集发行了公司股票,但几乎都不能满足上市条件。这些公司的股权转让又没有正式的交易市场,所以,形成了民间自发交易市场。股票当街摆摊买卖,成了成都一景。
我国公司在深沪两个市场上市,曾经实行的是额度制,全国各地分配到的额度十分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并且交易所对公司上市有较高要求。后来,又将额度制改革为审核制,但对上市公司的“门槛”没有降低,上市依然是稀缺资源。正因为是稀缺的,所以上市后,股票的市盈率高企,股价与原始买入相比,上升很多,甚至翻番,“一夜暴富”的神话不断重复上演。这也就成为我国股市特有的“新股现象”。
任何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能够“一夜暴富”。自然人股的买卖兴起,实际也是投资者对“暴富”的幻想,希望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尽管创业板的设立一直在讨论之中,有关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也一直确定不了,但仍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纳斯达克的“暴富神话”,想通过创业板赚一把。在投资那些自称拟上创业板的公司时,谁也把握不了哪个公司能上,哪个公司不能上。最后只能凭感觉,觉得有希望的,就干脆都买点。心中打着小算盘,只要其中一个能上市,所有的投资成本就都赚回来了。投资者博弈上市,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看到创业板出台的消息,也没有看到像当初拍卖价高达7元的中核材料之类公司上市的信息。那些打着拟上创业板并转让股份的公司,在创业板开不出的情况下,也没有调转方向上主板或香港创业板。1年来,在市场上叫卖的众多自然人股中,还没有出现一个有上市效应的。
相反,那些真正拟上市的公司,像上海的交大慧谷、复旦张江等,由于公司质地好,股东中很少有愿意出让股份的。想买也买不到。因为质地好的公司,上市是迟早的事,且上市后总会有投资收益。交大慧谷、复旦张江的原始股东通过上市,股票升值了。
事实上,那些到处在叫卖的自然人股,根本没有上市的希望,只不过打着拟上市的旗号,多圈点钱而已。而能够上市的公司,其自然人股几乎是买不到的,如果能够买到的话,股价也不会便宜了。
自然人股的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中,至今尚未找到退出渠道,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