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一时的低迷并不可怕,而如果在这种沉默中爆发出来的仍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具有投资价值的股市,那才可怕。目前有人建议银行资金入市就很可能造成这种结果
●慧丰
中国经济中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现象,就是城乡居民储蓄额的持续增长和银行业巨大的
存差、资本市场的低迷同时存在。于是,为了提振股市,总是有人士建议要将这8万亿储蓄资金赶入证券市场,并认为这有利于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和恢复证券市场的信心。
但是,一条“纽带”真就这么容易解决两个难题吗?
助长股市泡沫
中国股市在去年发生的暴跌,表面上原因林林总总,甚至中国央行查处入市违规资金也难辞其咎。但实际上,股市的暴跌与其说是入市资金的减少和股票供应的过多,还不如说是股市基础———上市公司自己存在过多的泡沫。
一直到现在,作为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有多少能给投资者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呢?说他们资金不足,说市场融资能力减弱,但最新的统计显示却恰恰说明了相反的情况。根据媒体对去年新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投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尚未使用完毕的60多家公司中有70%的公司将资金存入银行,且每家公司存入银行的金额也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亿元以上。
因此,许多上市公司真正的困难并不在于资金的缺乏,而在于资金管理效率低下。从中国股市建立10多年的实践来看,募集资金往往成了公司的生活“救济金”,而并非促进生产、经营的能够产生利润的资本。
中国股市一时的低迷并不可怕,而如果在这种沉默中爆发出来的仍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具有投资价值的股市,那才可怕。目前有人建议银行资金入市就很可能造成这种结果。因此,中国股市的发展繁荣似应尽量避免这种人为的痕迹,否则,下次股市暴跌套住的不会是6000万股民,而是1亿甚至2亿股民。
延缓银行改革
积极主张推动银行资金入市的人士认为,这一举措将有利于银行的改革和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对于处于改革中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实行多元化经营无疑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也包括银行进行证券业务。而银行的证券业务利润最终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利润,不可能是直接进行股票抵押贷款的个人投资者,但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自我循环的功能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如果个人需要以股票抵押贷款进行再投资的话,一是银行的利润虽有贷款利息做保障,但由于利润基础比较薄弱,因而该项业务可能开展不起来。二是在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投机性强,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可能致使银行和投资者双双处于危险的边缘,因为一旦个人出现还贷困难,肯定是股票价格下跌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样,不仅投资者将面临投资和贷款的双重损失,银行即使卖掉股票也会造成相当股票缩水的危险,要不就被迫成为股东。
出现这种局面,中国的银行改革不就加重了又一层负担吗?
混业经营要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金融业实行改革之初,是借鉴美国式的银行和证券分开以降低风险的做法。但是世界及中国金融形势的变化却使中国的分业经营又面临着混业的压力。
但是,不管混业还是分业,中国的改革总有一点“看别人脸色行事”的苦涩。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重要,但并不需要亦步亦趋,而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美国金融分业和混业就正是美国当时经济现实的反映。
今天的中国银行业,既面临着美国30年代银证混业将造成股市过度投机的风险,又面临着竞争力急待提高的迫切压力。但是,如果只是因为美国银行业正在走向混业因而也倡导中国银行业开展证券贷款业务,则目前的这些风险和压力非但不能减轻反而有可能加重,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当前的股市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市场,因而目前并不适合银行贷款介入。
如何使银证“双赢”
1999年11月12日,美国正式生效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世界范围内实行金融分业制度的终结,从而也标志着混业制度的开始。面临加入WTO后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混业经营对于中国银行业也将势在必行。
但从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来看,并不是仅仅直接投资证券或实行证券贷款,也并不是以为股市提供资金为目的。银行经营证券业务是为了更好发挥资产、负债的效用,赚取最大的利润。要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的股市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要改以散户为主而变成以机构为主。二要改以投机为主变成投资为主。三要改上市公司圈钱为主变成资源配置为主。这样,银行任何的向股市直接或间接贷款也才能不仅仅使银行获得利润,而且真正从资金上支持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
其实,从近一段时间来看,中国证监会整治、进而发展证券市场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在加大,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再随着国退民进、机构进散户退等进程的加快,一个规范积极的证券市场将可望建立。到那时,银行资金和证券市场的联系才会有真正的意义,也才能达到双赢的格局。
《国际金融报》(2002年08月28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