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张信东 汪姜维 曾学成 惠锋/文
图表:上市公司100家族排行榜
虽然八成上市公司控制在国家手中,但仍有一成公司为家族所控制。另外一成则为公众所持有或被持股会(工会)、集体企业和外国企业所控制。
中国股市前十五大家族控制了总市值的3%。与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相比,家族操控的情况还不明显。
64%的家族上市公司是通过股权受让形成的。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整体的成长性并不比其它上市公司好,偿债风险却更高。然而,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却是个例外。
中国家族控制市值微小,与日本相当
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有多少被家族控制,我们做了以下分析。我们将上市公司根据控制权情况分成了八种,分别为公众持有类、家族控制类、国家控制类、公众持有的金融企业控制类、公众持有的企业控制类、持股会(工会)控制类、集体企业控制类和外国企业控制类。这些类别反映了上市公司最终控制股东的性质。划分的标准是根据最终控制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是否超过控制权界限(本文中采用的控制权界限为20%)。
1050家样本公司中,为国家所控制的公司占了80.5%,是所有东亚国家中最高的。仅有10.7%的上市公司是为家族所控制,这一比例稍高于日本的9.7%。公众持有的上市公司则更少,只有5%,是东亚国家中最少的,比印尼还少。中国还没有公众持有的金融企业控制类和公众持有的企业控制类上市公司。另外三种则是中国特有的,持股会(工会)、集体企业和外国企业共控制了3.8%的中国上市公司。
另外一个衡量家族控制情况的方法是计算出最大的1个、5个、10个和15个家族所拥有的市值总额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
中国内地最大的家族所控制的四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309亿元,占市场总市值的0.7%,而前5、10、15名家族所控制的市值比例分别为1.7%、2.4%和3%,均处于最低水平。十五个家族控制市场总额占GDP比例为1.3%,也是最低水平。只有日本与中国相似。因此,相对来说,目前中国的家族控制情况并不明显。
虽然目前家族操控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家族公司”)占总市值比重尚小,但数量却逐年增多。2001年以“用友软件”为代表的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大量涌现说明了这一趋势。
家族企业介入上市公司的方式影响业绩
家族企业,在中国更乐于被称之为“民营企业”。各种调查的数据也都表明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成长速度更快。
然而,这类上市公司的表现并非如此,最近两年的数据并没有明显地表明家族公司的成长性好过非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非家族公司”),特别是家族公司的偿债风险很高(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数据请参见《新财富》2001年7月号和2002年7月号)。家族公司的“基本成长率”、“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是稍高于非家族公司,而其“股利支付率”远低于非家族公司,“有息负债率”却更高,偿债风险较大。另外,现金含量指标和应收款项指标表明家族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还不及非家族公司,而其应收款项却更多。
为什么家族上市公司还不如一般的民营企业呢?因为大部分家族公司是通过买壳(股权受让)实现家族控制的,而直接上市的只占少数,因此目前中国内地家族公司的业绩指标主要体现的是通过买壳上市方式获取控制权的家族公司(简称“买壳上市家族公司”)的情况。而很多买壳上市家族公司都基本上发生过重大的重组行为,譬如“菲菲农业”(000769)、“广西红日”(000662)等,这些公司往往由于刚刚完成重组,重组后的业绩还没能体现出来;而另一些家族公司则借重组之机操纵二级市场,业绩更是大起大落。
相比较起来,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成长性远远好过买壳上市家族公司和非家族公司,直接上市家族公司也更乐于派现,却不愿意借债。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基本成长率和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中位数分别是买壳上市家族公司的1.5倍和1.4倍,这两个指标也都是所有上市公司中位数的1.33倍。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有息负债率(27.78%)也越远远低于买壳上市家族公司(78.33%),更低于所有上市公司中位数43.56%,偿债风险很小;而其股利支付率是各类公司中最高的,连续两年均在20%以上,在股利支付方面更乐于派现。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则稍低,现金流状况好过买壳上市家族公司但较所有公司稍差,应收款项与整体水平则不差上下。
直接上市家族公司中包括很多成长性非常好的上市公司,譬如“福耀玻璃”(600660)和“广汇股份”(600256)均进入2002年度《新财富》100强前十,分别位列第4和第6位,共有11家公司进入了2002年度100强。而买壳上市家族公司中无一家公司进入100强前十,入围100强公司数也要少1家,很多公司的成长性更是剧烈振荡,譬如,其中包括成长性排名由去年的第5位跌至今年第845位的“宏盛科技”(600817)和由去年的第89位跌至第1032位的“通化金马”(000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