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潘圆
今天,ST银山正式退市。事实上,自7月30日ST银山发布中报再度亏损后,其成为四川首家退市的公司已是难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从相关媒体传来的新闻--当地政府已准备在其退市后,向当地法院对其申请破产清算。果真如此,ST银山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破产的上市公司。
ST银山的前身是始建于1962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四川磷肥厂,曾经创造了连续37年盈利、56项技改无一失败的纪录。1988年公司成为四川省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1990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了1500万元资金,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然而正是从1996年开始,农资部门大量拖欠ST银山货款等问题暴露出来,ST银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折腾了两年的重组未果后,ST银山走上了退市之路。当退市已经成为现实之际,破产也许是一些上市公司乃至投资者心中最后的一个堡垒。
在许多人眼里,在退市公司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寻求新的重组机会,应该是ST银山惟一的出路。然而此刻ST银山可能破产的消息的传出,却使得“上市公司破产”———那个曾经那么遥远的问题无比现实起来。“这次不是ST银山,下次还会有别的ST企业。”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说,ST银山是一个信号,中国上市公司出现破产企业是迟早的事。
像大多数被暂停上市的公司一样,ST银山也曾上演过最后的疯狂。去年每股巨亏1.31元、总负债近6亿元的这家公司,在暂停上市之前备受追捧,见底3.51元后资金蜂拥而入,到4月末暂停上市时股价已经涨到7.94元。在此期间该股走势呈现出有规律的通道扬升状态,同时成交量也均匀放大。这个阶段的成交量几乎创了几年来的新高,明显有增量资金介入。然而这一次这批新资金的命运却着实令人慨叹。
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说,如果ST银山真的破产的话。这些投资者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回来。“按照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第一是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是国家税收,第三是债权人,第四才是股民。以ST银山的高负债来看(公司总资产4.59亿元,而负债却高达6.35亿元),连债权人尚且保障不了,更何谈股民?”
就ST银山退市来看,股市曾经的“点金术”———资本重组正日渐失灵。刘纪鹏指出,在重组的过程中,负责收购上市公司的企业面临的是“溢价收购”的现实。一方面要支付买壳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付出改造上市公司的资金或进行资产置换。由于退市企业往往早已资不抵债,收购方必须“挖肉补疮”。为了减低自己的损失与风险,其通常采取坐庄,抬高二级市场股价,获取资金,从而减少在重组中的投入的做法。
“但自从证监会加大监管力度以来,这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做法越来越难以实现。”刘纪鹏分析,这显然降低了一些企业参与重组的热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步意识到,对于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救一个尚可,救一群力不从心。由此今后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优质国有资产重组救驾的可能性正在减小。而只要政府不出面,破产的企业肯定会越来越多。”据悉,银山化工此次就没有被列入四川省近日公布的资产重组名单。
一位业内人士强调:“科利华等大批原来进行过重组的上市公司绩效未尽如人意,同时爆炒过重组题材的纵横国际等跌落尘埃,也使管理层、投资者的警惕性提高,虚假重组受到空前严厉的监管,这将促使上市公司重组质量提高但难度加大。”
“破产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股民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但现实正在迫使他们做出抉择。”刘纪鹏强调,上市公司破产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积极的意义要大于消极的意义。它将使得投资者提高风险认识,树立理性投资的风尚,有利于各级政府转变过度干预市场的观念,并建立真正意义上有生有死的市场结构。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