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近期一只只基金新锐风风火火地组建,同市场行情的不温不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8月份基金的单月发行规模将创下历史新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市场面临这么多基金的发行,这在国内基金发展史上还是首次。这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一个全面发展的契机正在到来。
基金产品化和产品细分化是当前基金加快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八家开放式基金的问世,迅速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以封闭式为主的结构。各具特色的理财方式和投资策略所体现的价值,客观上形成了基金产品的竞争,增加了广大投资人选择的主动性。180指数的推出以及指数交易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品种的酝酿,丰富了基金的多样性。这是金融产品创新的结果,是基金竞争力的所在,更是我国基金业超常规发展的标志。
政策环境确定了以吸引居民储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形式发展壮大证券市场的基调,但是,能否真正对投资者产生有吸引力的良好发展氛围,关键还在于基金的示范效应。坦率地说,一味吹捧美国基金的魅力对于中国投资者是没有说服力的。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并未成为吸引散户投资者的凝聚力,其原因至今犹难说得很清楚,大多数基金未能跑赢大市显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基金法规建设落后于基金规模的发展速度,也是影响我国基金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问题。酝酿已久的投资基金立法回避了立法之初以来争论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在一个大法下分立的问题,采取了把立法落脚于证券投资基金思维的务实做法,这样虽然有利于较快推进立法进程,但对于被迫处于灰色状态之下的私募基金来说,则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它的生存、规范和发展。
基金业适度的对外开放,是基金业也是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受阻于“1+1”。《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生效的7月1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合资基金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合资基金的难产,障碍不是出在外方,而是出在中方,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在加入W TO的今天,作茧自缚的逻辑依然像一双透明的玻璃小鞋,束缚着自己,令合资基金像小脚女人一样迈不开步。不仅大大限制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借助国外资金之力发展壮大的机会,就是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也是谈不上有多大吸引力的。这个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令人不得不对基金大扩容所可能带来的股市大发展的预期多少打几分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