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话是如何凋零?蓝田股份业绩之谜曝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05日 15:12  CCTV经济半小时

  对于ST生态农业的15万名投资者来说,这段时间是坏消息不断:先是ST生态2001年年报显示,“三连亏”成为定局,接着是公司暂停上市。根据有关规定,如果ST生态2002年中报不能实现扭亏,那么公司将摘牌退市。熟悉ST生态背景的人都知道,ST生态就是更名前的蓝田股份,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在ST生态的生死关头,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只中国股市的“老牌绩优股”,看看它是如何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连续三年亏损”的。有人用“生死时速”来形容ST生态也就是蓝田股份现在的危险处境,那蓝田公司现在的景况究竟如何,请关注我们记者的调查。

  一、神话凋零

  在瞿家湾镇你能处处感受到这种萧条。记者坐镇上的环城车绕了一圈,路上几乎见不到什么行人,田野里、鱼塘边也很少有人在干活。蓝田港是蓝田公司生态旅游的起点,也是蓝田公司水产品的集散地。这是一年前记者拍下的镜头:挂着蓝田公司旗号的大船一艘连一艘,码头上水产品买卖生意兴隆。

  如今尽管是洪湖旅游的旺季,蓝田港却门庭冷落,几乎看不到什么游客。这段时间旅游旺不旺呢?记者问蓝田公司职工。他说:“没有人了,去年人呢还是人山人海,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为什么今年人少了?他说蓝田垮了。

  仅仅在半年前,蓝田股份还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只老牌的绩优股,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了“中国农业第一股”。如今号称“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的蓝田公司到底怎么了?

  记者进入蓝田工业园是下午2点上班时间,看见花园里杂草丛生,大部分车间都是铁将军把门。很难想象这就是蓝田公司生产野莲汁、野藕汁的部分设备,水管已经生锈了,阀门、压力表也是锈迹斑斑,装化学原料的玻璃瓶不知道已经放了多长时间了,流出来的汁液已经泛黄了。尽管厂区里还挂着责任人的标牌,可给人的感觉是有一段时间没人管了。

  公司门卫说工人晚上都在上班。主要是生产野莲汁野藕汁。尽管门卫告诉我们饮料公司这几天上班,为了眼见为实,记者找到了饮料公司的车间,这里就是野莲汁、野藕汁的生产基地。只见车间铁门紧锁,透过窗户可以隐约看见,诺大的厂房空无一人,从设备上蒙的灰尘看,应该有些日子没开工了。生产车间的隔壁,记者发现了野莲汁、野藕汁的仓库。知情人告诉我们,以前每天有几十辆车上厂里来拉货,现在好几天也没一车货出厂门。但是也有说:“我一年四季都在生产。”那怎么没有听到车间里有生产的声音呢?他说:“今天晚上来调。”

  记者很疑惑,为什么同在纯净水车间上班,有人说一年四季都在生产,有人说没有生产。尽管职工们都在极力掩饰公司的困境,ST生态2001年年报却透露出蓝田的危险处境:由于连续三年亏损,背负巨额债务,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如果重组不成功,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

  原ST生态副总经理对记者说作为蓝田整个状况运转起来不困难。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这样的再好的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肯定发展起来很困难的。就在他强调资金困难的同时,记者却在蓝田公司办的《金农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好消息:中国蓝田总公司2001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总额达到54.65亿元,实现利税16.72亿元。蓝田经济已全面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已经步入全新发展时期的蓝田公司,在半年以后就接近破产边缘呢?蓝田公司职工认为走下坡路主要的原因,他觉得应当还是资金这关,“如果说资金能够跟上去的话,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村民们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份起,蓝田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片鱼塘修了一半就停建了,原因是蓝田公司没钱了。这是一个已经拆迁的村子,村民原本是要到蓝田公司去上班的,现在公司不景气,这个村的村民既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又面临着失业的威胁。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瞿兆玉提出:由于刘姝威的600字文章,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资金链断裂,蓝田到了最困难的时候。瞿兆玉中国蓝田总公司总裁,1948年出生于洪湖市瞿家湾镇,1968年入伍,转业后曾担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1992年创立蓝田公司,2002年因蓝田股份问题接受调查。

  当地人把瞿兆玉称作是能人,他不仅把蓝田公司经营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而且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伙儿认为正是瞿兆玉这个“神人”,创造了蓝田这个“神话”。几经周折记者在这家瞿家湾饭店找到了瞿兆玉的弟弟瞿兆龙。

  瞿兆龙说:“我们认为他这人确实是了不起,为地方人办实事。他自己是农村出生。他原来也受过苦。蓝田是他小名,是他原来的小名。”

  原来大名鼎鼎的蓝田公司是以瞿兆玉的小名起名的,而蓝田股份的董事长保田是瞿兆玉的亲弟弟。调查中无论是当地老百姓还是投资者都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蓝田能够起死回生。而重组是目前蓝田唯一的“救命稻草”。记者赶到ST生态现在的管理大楼,希望了解最新的重组动态。可工作人员都以领导不在家,一口回绝。记者注意到大部分的办公室都锁着门,这一层楼唯一开门的就是洗手间了。ST生态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全力以赴进行资产、债务重组,力争上半年赢利。可在ST生态的管理中心,你很难体会到这种全力以赴。如今蓝田公司的生命历程进入倒记时,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拖垮了蓝田,仅仅一个资金链断裂能够解释所有疑问吗?

  蓝田神奇的业绩一直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那蓝田公司究竟有没有在“鱼塘里放卫星”,蓝田究竟有没有造假。

  二、业绩之谜

  “那像这样的一亩水面能够产到1万元钱以上吗?”我们问瞿家湾镇一位村民。“赚不了那么多钱。”他说。村民们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口塘是17亩水面,养鱼能产出7、8万元,即使加上养鸭的收入,每亩水面的产出也很难突破1万元,每亩2、3万元的收入根本是天方夜谭。记者也算了一笔帐,如果每亩3万元的产值是真的话,蓝田只要开发10万亩精养鱼塘,收入就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30亿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那蓝田公司真的能创造出比武昌鱼公司高几十倍的鱼塘养殖奇迹吗?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主任唐忠指出:“你说在实验室里面小面积的,你说达到很高产量这个有可能。那么很大面积地去达到很高的产量,农业生产比如每亩3万元的鱼,这个我确实以前没听说过。”

  有一位懂行的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3、4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那为什么蓝田公司鱼塘里的神话可以维持这么多年?唐忠说蓝田公司的人不断地跟他们说他们能达到,他们一年的鱼起两次,上面还有野鸭。唐忠无奈:野鸭养多少只,有多少尾鱼,没办法去数他有多少。

  当记者面对洪湖上百万亩水面时,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困惑。因为蓝田究竟在湖里打了几根桩,水里究竟有多少鱼,审计师是无法审计的。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显示: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元,占总资产的76.4%,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转化为固定资产。蓝田真的把这么多的钱作为固定资产投入,扔到水里去了吗?如果这些固定资产投入是虚假的,那资金又转移到哪里去了呢?按蓝田公布的数据:饮料的毛利率达46%,而承德露露的毛利率不足30%,蓝田又一次创造出了同行业2倍以上的利润率。2000年蓝田靠卖野莲汁、野藕汁等饮料收入了5个多亿,如果数字是真的,意味着蓝田一年买了两、三亿罐饮料。按蓝田公布的财务数据:它的主营业务收入高得让人难以置信,而它的应收帐款又低得让人不可思议。公司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是18.4亿元,而应收帐款只有区区800多万元。

  《财经》杂志记者康伟平提出,蓝田提供的解释归结为是地方上的一种情况,整个洪湖这个地方就只有一家储蓄所。它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吞吐量,所以他们必须要采取这种现金交易的方式。康违平说这是一个挺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既然有这么大的现金流量,那么为什么会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在那驻足?

  一个又一个疑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果:蓝田的巨额收入从会计角度无法最终确认,蓝田的业绩真假无从辨别。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记者注意到: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副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副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副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副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副的0.0239元,2001年是副的0.18元。记者注意到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也由一只“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我们注意到在蓝田系的一系列公司中,蓝田股份和中国蓝田一直有着亲密的接触,而人们一直在质疑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蓝田为什么会成为蓝田股份的提款机。

  三、股权之谜

  蓝田公司还在这边上班吗?

  “现在好象没有了吧,因为现在他们公司有事。你们可能知道吧,这样它的帐号冻结了以后,没有资金了。没有资金交不了租金,大楼我们就收回了。”记者赶到中国蓝田的时候,公司的搬家工作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大部分人员已经撤离了,剩下了一些坛坛罐罐。记者从一楼走到三楼,大多数办公室都是房门紧缩,记者找到了唯一一个有留守人员的办公室。我们问:“总公司拆迁的搬出去的部分会到哪个地方去办公?”留守人员:不搬,整个楼里都有人,老总房里都有人,都没走。我们:那我们看,除了您这房间以外都锁门了。留守人员:都出去干事去了。

  记者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1998年1月9日,由瞿兆玉签字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递交了“企业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主要变更的地方有两处,企业法人名称由“中国农业物质供销总公司”变革为“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张仲铭”申请变更为“瞿兆玉”。不久中国蓝田问世,中国蓝田总公司出现后的一大怪事是,从诞生那天起与蓝田股份的关系就很微妙。在双方的关联交易中,蓝田股份似乎总在占便宜。蓝田股份上亿元的广告费都由中国蓝田支付,就连蓝田股份因为上市造假的行政罚款,也是由中国蓝田垫付的,无私奉献精神似乎发扬到家了。

  《财经》记者康伟平指出,“他说这两个公司就像我的两个儿子,我不能看着一个儿子有饭吃,另一个儿子没饭吃”言下之意,资金在里面的流动是非常正常的。康伟平说显然是不正常,而且这里面很蹊跷。“为什么它们共有一个法人,而股权上没有一点联系,而同时经济上的联系如此紧密。”

  记者注意到瞿兆玉的这两个儿子最紧密的联系是在资金方面。具有国字号大旗的中国蓝田公司看起来似乎在尽义务。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蓝田系公司通过贷款圈钱的重要一环。今年2月以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11起银行起诉蓝田公司的借款案。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一庭副庭长董建中告诉我们,目前这批案件已经审结6件,审结诉讼标地总计达4亿4千8百多万。就已经审结的6件案件来看,蓝田公司均未到庭参加诉讼,也未向法院提交书面答辩意见。

  从已经判决的案件看,蓝田公司一律败诉。记者注意到:这11案件的被告是中国蓝田总公司、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公司,涉及的案由都是借款和担保。那这三家公司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据记者调查:ST生态,也就是蓝田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它占ST生态总股本的35%。而洪湖蓝田的控股股东是中国蓝田总公司,因此ST生态是中国蓝田的孙公司。记者发现在2001年年报中,第一次公布了洪湖蓝田的股本情况,原来瞿兆玉个人是洪湖蓝田的第一大股东,出资1300万元,持股比例是79%。这就不难理解瞿兆玉为什么说中国蓝田和蓝田股份是他的两个儿子了,不难理解中国蓝田为什么要“无私奉献”了。其实对于瞿兆玉来说,这两个公司就象他的两个口袋,资金移动就象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而圈钱是瞿兆玉控制蓝田系公司的主要目的。整个蓝田系公司欠银行的资金超出20亿元。而蓝田公司已经是空壳,股东权益是负数。在ST生态命悬一发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蓝田神话”凋零的过程。

  ST生态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经济半小时》记者梁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