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沪深股市成交2700多亿元,平均每天成交近400亿元,其中6月24日的成交如果算上B股,竟有近1000亿元之多。可以说,这几天每笔交易额在50万元以上的,简直可以说不可胜数,就是100万元以上的也是屡见不鲜。撇开尚未实行大宗交易制度的沪市不谈,在已经开始启动大宗交易的深市,按理正该是大宗交易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然而,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大宗交易却杳如黄鹤,影踪全无。人们不禁要问:大宗交易哪里去了?
随着今年3月19日尾盘罗牛山的一笔1980万股的大单交易,大宗交易开始在我国股市首度登场。这笔交易,成交价格与当时盘面的交易完全一致,在不影响市场走势与股价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这样的交易显然对买卖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据说,这正是深圳交易所推出这一制度的初衷。大宗交易与普通交易在交易规则、申报规则及竞价规则上都不相同,也不在同一个交易系统内运行。其委托在交易日14:55分前输入,价格申报限制在当日成交价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交易价由买卖双方商定,只能在某一券商的同一席位上申报,经交易系统确认后撮合成交。当日收盘后,交易所将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纳入每日证券当日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金额,但不纳入实时行情及指数的统计。这样的大宗交易方式,虽然是为海外交易所普遍采用的一种交易机制,但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由于其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单笔交易,可能会引发机构投资者运作手法的创新。深交所此次“敢吃螃蟹”的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但是,自从首笔大宗交易成交以来,关于大宗交易的信息就象折断了翅膀似的沉寂无声了。是不是由于行情过于清淡而影响了大宗交易呢?不是的,就深市而言,深圳本地股行情差不多是同大宗交易同步发动的,迄今为止,由于深圳本地股行情的火爆,带动了深市的成交量屡次直逼市场规模超过其将近30%的沪市,甚至一度出现了久违的深强沪弱的走势,期间单笔交易达到50万股以上的不计其数。如果大宗交易确实为机构投资者所好,那么,大宗交易当不至于无人问津。是不是对大宗交易有不同意见呢?不同意见肯定是有的。
一种意见认为,实时行情和指数不反映大宗交易,同时也就意味着指标真实性的丧失。一种意见认为,不排除在更方便地达成某种内幕交易的同时,存在利用大宗交易和指数的分离操纵股价的可能。
一种意见认为,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大宗交易有可能成为在交易所眼皮子底下进行的暗箱交易。如果大宗交易的推出又是一个不成熟的决策,人们除了遗憾之外,实在也无话可说。不过,大宗交易如果确实有利于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减少证券市场庄家换筹及分散帐户等黑箱操作,那么,就不应该因噎废食。如果只是为了不至于冲淡近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井喷热情,而对充斥其间的大笔对倒交易等股价操纵熟视无睹的话,那么,将来一旦需要重拾大宗交易之牙慧的时候,不知将何以自圆其说?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