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人在做最不专业的事,最不专业的人在做最专业的事。”这句在股民中流传的说法透露出了一种嘲讽和无奈,也击中了券商的“命门死穴”。
金碗开始捧不住
曾几何时,中国券商摆开“衙门当街八字开”的架势,靠着一个门脸和几条通道就可
以大赚其钱;曾几何时,中国券商凭借行业保护壁垒,轻易获取超额利润;曾几何时,中国少数券商黑箱操作,大捞不义之财……曾经,中国证券行业就这样获得了一个“躺着数钱的黄金职业”的光荣称号。
所以证券业里,开店的人很牛,牛得忘记了如何给客户提供微笑和有品质的服务,而只会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他们很机械地将收到的一些信息传递给一些客户,他们很少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还很热衷于打听和传递“内部消息”,他们甚至跑到有门道的客户那里去获得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捧着国家和行业给他们的金饭碗,一成不变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他们总觉得这样的好日子应该还有年头,而且期待着好日子最好就这样继续下去,但是佣金的开放使得相当数量券商职工手里的金碗开始变成了镀金的泥碗。眼下,如何裁员已成为券商坐立不安和深感头痛的大问题。
正视欠资格上岗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捧着金饭碗过舒服舒心的日子习惯了,变革让舒服惯的人感到极端的不适应和不舒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就是认为企业要砸自己的饭碗了,另一个就是根本对市场化下的工作形态一无所知,无从下手。这些人在市场化大潮中,不能主动去思考和面对,技能也严重欠缺,是典型的“欠资格上岗”。证券从业人员是在一线冲锋陷阵的一群人,理当有高超的市场技能和深厚的专业底蕴,但现实是,相当部分的人毛病百出:
一是知识的欠缺。大多数人不了解证券之外的更多知识,甚至有的人对证券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知识储备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成效的交流;
二是态度的消极。大多数人坐惯了,被动惯了,听命令惯了,工作态度自然就变成了被动消极,他们不能够主动投入,不能够积极创造,惰性严重;
三是技能的落后。市场化讲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讲究开拓市场和服务客户的种种科学方法,但绝大多数人面对市场和客户只能茫然无措;
四是习惯的制约。正是因为有前面三者的存在,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种被动执行而不是主动创造的思维模式,养成了一套按部就班的常规工作习惯,阻碍了他们创造更多价值。
转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长久经营,同时也是为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严重的“欠资格上岗”已经让券商们感到了改革的难度,转型人也感到了自身发展必将面临一道鸿沟。
造血还是输血
从现实情况看,将营业部员工进行市场化转型是个正确的选择。转型的方式方法可以探讨,在现实中,确实也有很多券商在转型中摸索着走出了一些新路,已经看到了光明。
成都某家券商营业部,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在当地80多家营业部中综合排名为60多位。从去年10月份开始,营业部在其系统内率先进行了员工转型改革。除电脑、财务外,其他岗位人员实行全员营销,包括营业部的两个总经理也必须到市场上去冲锋陷阵。上海一家很小的经纪类券商也采取差不多的做法,让经纪人去“拼杀”上海滩。一份统计报告显示,这些经纪人创造力惊人:今年3月,这个营业部在上海四百多家营业部中交易量进入三甲。员工的创造力不可低估。随着更多的券商认识到这一点,针对员工转型的动作力度也纷纷加大。
但是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证券市场以“投机为主”的经管模式,其氛围导致所有人不同程度的短视和马虎大意,绝大多数人没有在市场化方面做出真正的动作,也没有为现在“逼上梁山”的变革积蓄人才和制度。
培养市场化的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目前券商普遍缺乏有效的市场化人才“造血”功能的前提下,接受“输血”应当是个现实的选择。日前,有业内领导说,证券行业应当补充吸收专业的电脑、财务、精算、企管等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券商应当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教育成长体系,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造血”功能。
双管齐下,券商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在竞争中取胜。 文/梁延夫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