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黄湘源
国有股减持方案从去年6月12日颁布至今刚好一年多过去,从去年10月23日暂停至今也已8个月过去,国务院终于决定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这是利国利民、利股利民之举,是证券市场的特大利好。
去年暂停国有股减持,并没有使投资者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影响着投资信心的恢复,这是证券市场在连续出台一系列利好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摆脱颓势的根本原因。投资者并非看不到中国证监会当初暂停国有股减持的勇气,也不是无视近期连续出台一系列利好的诚意,但是,毋庸否认,国有股减持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证券市场的流通性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就中国证监会的职能来说,其实是不堪胜任国有股减持方案总设计师的重任的。国有股减持的蓝图不仅需要呼唤最高行政权,甚至还可能需要最高立法权。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需要的是政治解决或经济解决的办法。正如财政部和证监会发言人指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但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制订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实施方案。这样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
事实上,去年中国证监会组织各方面专家提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框架性方案的东西,笔者当时曾经用“高、大、全”加以概括。高,就是将国有股减持的目标,定位于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大,就是利益最大化,把“多赢”作为政策目标。全,即“全流通”。坦率地说,“高、大、全”的主观意愿虽然是好的,但是“一步到位”脱离中国国情,操之过急,势必意味着将中国证券市场推倒重来,陷国家、陷市场、陷投资者于两难的境地。证券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地分裂成流通和不流通两大部分,是证券市场一切弊端的总病根,但这一问题与国有股“一股独大”联系在一起,就不是单纯的市场结构问题了。国有股减持问题涉及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它的解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来解决。就是作为证券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来解决,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与其以“高、大、全”推行国有股减持,不如实事求是地对原有的国有股减持方案进行纠错为好。
现在国务院决定,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拨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国有股不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套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在需要时,通过分红、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等形式来充实社保资金。这样做,将社保基金筹集资金和国有股减持分而之,不仅继续确保了作为千秋功业的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在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国有股减持。
我们注意到,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方针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管理层终于认识到,对于转轨时期的新兴市场,政策出台的时机有个合不合时宜的问题。正如周小川主席此次所谈到的那样:任何规则的制定和制度的推行,都要考虑市场的进程,以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稳定市场环境为原则。近期沪深股市人气开始有所回升,并不是靠任何新的政策利好所支撑的,而是管理层对几个倾向性问题的纠错得到市场认同所致。由此可见,恢复投资者信心的最好方法并不单纯是增加利好的数量或力度,通过纠错机制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错必纠,是真心实意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笔者看来,停止国有股减持,体现了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真正负责,这是利国利民,利在长远的大好事,是广大投资者的福音。可以相信,通过停止国有股减持,政府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者的信任;政策的信用不但不会降低,反而可以更加有力地恢复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与此同时,前期见效不甚显著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停止国有股减持的特大利好的激发之下,非但不会相形见绌,反而会锦上添花,更好地发挥出凝聚人气、激活交易的作用。当然,从长远来看,国有股减持终究是要实施的,但吃一堑长一智,可以预期,只要管理层坚持恰当地把握政策进程,并适当辅以纠错机制,今后国有股减持问题应当不至于再重蹈覆辙,我国股市也将有望进一步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