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超
今年5月大商所S0205合约以接近90万吨的历史天量完成了交割。此次巨量交割的成功对我国期货发展有特殊的借鉴意义,但它给我们的启示也远远不止于交割风险的化解那么简单。
中国商品期货刚刚诞生时被不少人视为“怪胎”,原因是中国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并不发达。在商品期货市场建立后,它对国内相关现货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豆期货活跃后,引导了全国绿豆生产的规模化和科学化;而新国标小麦期货的推出,也使小麦种植结构调整的国家政策迅速在黄淮、华北平原“扎根生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屡屡出现的巨量实物交割使得不少品种出现资金流失、人气受挫、交易呆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种情况呢?
在发达国家,“套期保值”是生产者和现货商规避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理想模式,其过程一般是在现货市场买、卖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买期货,从而锁定价格波动风险。但是这一模式到了我国却变为“实物交割”。且实物交割者已经不仅仅是生产者和加工商,还包括了投机者--没有货的人(但有钱),这部分人甚至存在将国储粮挪用,制造“假仓单”的违法现象。由于这种交易方式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在个别情况下,投机者甚至为达到获利而不惜利用货物控制期货市场价格。在我们现行的交易制度上,根本无法区分这种交易者是在套期保值还是在进行实物投机,只要是有货(不管从哪儿来)一般就可以卖出交割,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入交割。
在国内粮食市场“卖粮难”的背景下,这种实物交割的盛行注定了任何一个品种只要活跃起来就很难不出现巨量交割。因此,只要期货价格超过现货价格,就会有人卖货,更何况期货市场上的交割是“一手拿钱,一手拿货”,不存在回款难的问题。例如,这次大豆期货前期实现的90万吨的交割,就相当于我国大豆年终结转库存总量的四分之一流进了期货交割库,而期货交割过程中反复发生的交割费用,又使这些货物“易进难出”。我们可以算算帐,每吨大豆经过“期货之旅”后,其销售成本要平白无故地增加二、三百元。如此以来,大量仓单货物滞留于期货市场,就使期货交易变成了变相的现货交易,并成为期货品种进一步发展的“肿瘤”。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讲究尺度,实物交割的盛行对现货市场是“福”,但对期货市场来说,不能不说是“祸”。在刚刚走上规范发展的国内期市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期货交易品种的市场容量并不能解决我国粮食流通的大问题,而“涸泽而渔”的做法只会限制期货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为此,建议市场有关方面在考虑进一步降低交割费用的同时,在交易制度中明确实物交割与正常套期保值的界限,并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实物交割逐渐向正常的套期保值过渡。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