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利益各方对封闭转开放是否存有疑虑,大家都承认——封闭式基金转型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唐 健
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仅仅只有不到5年历史的基础上,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基金会不会是一个过于急功近利且不具备操作性的设想?
出人意料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基金管理公司对立刻实施封闭转开放是否还有疑虑,他们都承认封闭转开放是大势所趋。而且相当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对封闭式转开放持赞同态度。
态度称得上积极的基金公司是一些尚未发行开放式基金但正在积极筹备,且其管理的封闭式基金规模较大公司。相对较大的封闭式基金规模已解决了基金公司生存问题,并为发行开放式提供了财力物力。保险公司支持封闭转开放的态度和具体行动,可以减小基金公司发行开放式基金的营销难度。
正在筹备新封闭式基金的公司对封闭转开放的态度则是“支持但不参与”的居多。这一类公司的普遍特征是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甚至还没有发行任何基金,发行新封闭式基金是解决其生存、积累财力物力的必经路径。封闭转开放对这类公司而言最现实的好处在于,基金二级市场可能因此掀起一波不小的行情,折价率因此可能大幅缩小,这对封闭式基金的发行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家已发开放式基金的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封闭转开放对市场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大势所趋。他透露,在该公司未发开放式基金前就曾考虑过采取封闭转开放的方式来进行开放式基金的试点。但目前公司已经设立了一只开放式基金,简单地将现在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现在更希望的时推动一些新的开放式基金品种。
从基金管理公司对封闭转开放的态度可以看出,经过不到一年的试点,开放式基金在制度上的优越性已开始显现。然而,在承认封闭转开放是大势所趋的同时,一大批新的封闭式基金却仍然在积极热身。这样相互矛盾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仔细分析新封闭式基金发行人的阵营就可以发现,正是那些成立时间不长、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的公司在筹备封闭式基金。一家新基金管理公司的高层人员表示,受财力人力的限制,新的基金公司难以承担开放式基金发行带来的设备、宣传等巨资投入。管理一定规模的封闭式基金可以为基金公司积累财力和经验,这对年轻的中国基金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封闭式基金由于其没有赎回压力,对流动性要求较低,管理人操作的空间更大,在目前这种波动较大的证券市场上获利能力更强。这位人士表示,他们将发行的封闭式基金契约中也会对转开放的条件进行说明,但不会对开放的时间做具体的规定。
业内人士指出,在现阶段封闭式基金确实有存在空间。一方面,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接受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存在投机机会,当市道好转时,资金回流到封闭式基金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