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兴祥
尽管去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因受股市大幅回调的影响而饱受争议,但种种迹象表明,上市公司在今年依然对此情有独钟。日前,上柴股份披露,拟将1.4亿元的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从而使得委托理财累计金额达到2.6亿元。通过对已公开披露信息的初步统计,今年前4个月,有近30家上市公司公告进行委托理财,总金额约22亿元,平均每家委托理财的金额超过
7000万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也毫不逊色。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将委托理财延期收回成为一种趋势,这使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总额在目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在去年委托理财收益缩水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为何仍然趋于活跃?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是分阶段投入,客观上造成部分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从今年1月底以来股市开始回暖,赚钱效应对不少上市公司具有相当吸引力。而且,今年来已有多数公司成功回收了去年的委托理财资金。统计数据表明,仅在今年1月份,约30家公司共收回约25亿元的资金,并且还获得投资收益1.28亿元。
今年新增委托理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上市公司称,委托理财的投资方向将是国债,包括购买国债、国债回购等。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认为,相对于股市二级市场来说,国债投资的风险明显较低。同时,今年的国债市场趋于火爆,有望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如一家上海公司在3月底决定,将2亿元的资金进行国债投资,公司称“要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
另外,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如外高桥决定委托上海富宝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投资国债,受托方承诺上述资金的年收益率为9.5%,如实际收益率不足将予以补足。即使没有保底收益,不少公司对委托理财的收益率仍然有较高期望,最低的也达到了8%。如首创股份拟将1.5亿元委托北京巨鹏投资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双方约定,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8%时,不计提业绩报酬;年收益率大于8%时才开始计提报酬。这种完成预定收益率才收取报酬的做法目前已被多家上市公司所采用。
引人关注的是,除新增委托理财外,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前的委托理财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不得不延期。西部的一家上市公司在1月初称,一笔4000万元的委托理财只收回400多万元,余额延期6个月。同时,该公司还有一笔3000万元的委托理财更是将延期1年。初步统计,上市公司目前延期的委托理财约占到了去年委托理财总额的三成左右。
对于不得不延期的委托理财,不少业人士认为,其中隐藏的风险相当大。这是因为,这些委托理财的受托方大多是投资公司、顾问公司、实业公司等,一般而言,其注册资本金均较低,这就决定了其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当有限。一旦出现较大风险,上市公司的这些委托理财就难有保障。所以,迫不得已的延期委托理财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已有较长期限的应收账款,其收回前景难以令人乐观。从第一季度季报来看,部分上市公司就因此计提了大量的准备金。因此,这部分委托理财的风险不容忽视。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