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9日,ST鞍一工(600813)因连年亏损积重难返,带着ST公司所特有的疲惫与无奈走完了一段苦涩的历程后,称终将被暂停上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鞍山一工苦熬八年最终都无力回天;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当时雄居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榜首的企业沦落成今天这种地步;又是什么原因使之重组方案和措施一再破灭、流产。ST鞍一工正孤独远去的背景留给我们一连串的问号和深深的思考。
"保壳"从上市开始
回望历史,鞍山一工从上市起就走上了保壳之路,公司主营业务因市场原因和国有企业上市后遗症所造成的恶果从上市当年就开始连年急速下滑,到1996年,已亏损四千多万元,虽然1998年依靠鞍山市政府1718.3万元的补贴收入实现微盈,暂时逃过"PT"处理,但1999年和2000年,公司再度身陷连年亏损退市的绝境。2001年被迫走出最后一步棋,既引起市场议论纷纷的"土地换资金"保牌计划,但也以失败告终,并导致公司直接面临暂停上市。
据原企业资深人士的观点,鞍山一工最佳的资产重组时机是1997年和1998两个年度,这个时期的市场环境对经营业绩不佳、主业发展前景黯淡的亏损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结构、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组合的时机和条件非常适合。在僧多粥少的额度制背景下,在众多有实力却未能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眼中,"壳"资源显得尤为珍贵。"600813"这个股票代码,是鞍山一工手中最重的筹码。而这时,鞍山一工的产业结构正处于焕发新机的辽工集团时代,公司联合省内十余家相关企业组建了辽宁工程机械集团,这在某种意义看,鞍山一工因此而扩大延伸了企业的行业优势,但同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使各企业各自为政,很难在市场利益上协调一致,从而分散了鞍山一工的注意力。尽管1998年公司痛下杀手剥离了厂内铸钢、铸铁、轧钢等资产,以及对医院、幼儿园等辅助经营资产部分进行了完全拍卖剥离,但沉重的历史包袱所留下的后遗症却顽固地压在鞍山一工越来越弱的身上。使之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有例为证,当初鞍山一工上市所募集的区区2个亿资金刚一到帐,就被银行方面拿走六、七千万,用于偿还公司所兼并那几家公司的陈年贷款。在这些不利的条件下,鞍山一工为摆脱困境所积极寻求设计的重组方案,虽不尽完美,却是当时积极可行的最好出路。这就是公司于1996至1997年与山东文登电缆厂资产置换的重组方案和1998年与本溪北台钢铁厂的重组方案。在后期徐工集团为完善企业产业结构,也向鞍山一工伸出橄榄枝,买壳意向明显,但都因各种原因最终告吹。
重组没有主心骨
鞍山一工的前身是在行业内身居老大位置的鞍山市红旗拖拉机厂,在业内及鞍山市因效益好实力强而名播四方。在相当一段时期,在鞍山提鞍山一工无人知晓,提红拖则是人人尽知。这样的企业,在上级部门的心目中,当然也是宠儿,关爱有加。一位公司高管人员曾感慨地说:说良心话,鞍山一工曾面临过许多个重组方案,但由于重组的目光只局限于省内,所以山东文登走了,徐工集团告退,其余几个有意向的也趁早打了退堂鼓,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负债累累的鞍山一工这个上市公司招牌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公司重组的希望门前客稀,一片迷茫。
在鞍山一工八年"保壳运动"中,董事长换了三任,董事会秘书换了三任。前赴后继的接力方式和同一个工作目标却没能使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合理的以及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重组工作共识。新与旧之间,前任与后任之间,权力与业务之间因主观因素无法形成良好的交接。所有这些,浪费了鞍山一工的生命。
ST鞍一工最后的希望之帆是在颇受争议的2001年"土地重组"计划中扬起的,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带给人们另一种反思,即在市场法则法规愈加完善的今天,上市公司的重组方案和"救生"方式应如何符合市场规律。(记者刘宇平)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