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者给规则上了一课,多变的标准是短期行为的保护伞
关于用友派现的争论的硝烟刚刚淡去,亏损之王ST中华的堂皇登场再度震撼人心。后者以4亿多的总股本交出一份每股亏损4·71元、亏损总额达到达22亿元的2001年度财务报告。
ST中华最初是造自行车的,在其2001年的中报里披露,每股亏损额为0·12元。而后仅仅过了6个月,每股的亏损暴增了4·59元。
交出类似报表的企业还有不少,ST海洋每股亏损3·22元,在现已公布报表的上市公司中,每股亏损在1元以上的前十家企业中,有六家是ST公司。
如果说以用友为首的高派现一族是“让我一次领个够”,那么亏损之王ST中华为首的巨亏一族则是“让我一次亏个够”。
用心良苦
如果真的是经营出这样的败家业绩,倒也亦堪称商业反面教案。可让普通投资者不明白的是,这些巨亏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经营性亏损,其中一多半以上的亏损额都是在新会计规则的条文界定之内进行的财务行为,顶在头上的帽子都是全面实施新会计制度。
揣测这些公司财务行为背后的良苦用心,看来都与ST一族的退市规定有关,它们期待在新规则的许可范围之内,用今天拼了命的不惜亏损,去换来在未来的一两年的宽限期内暂时的账面扭亏或者不亏损。
短期行为在作祟
应该承认,一种规则既然存在并发挥效力,凡是在规则框框内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合法的。
对于企业来说,学会利用游戏规则,尽一切可能去增强企业竞争力,去创造最大的商业利益,完全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商业准则。
在ST中华之前,有过ST九州的成功先例,用了同样的方式避过了退市生死劫。在这种做法的操盘者看来,至少也是多赢的。在公司,在宽限期内经营的压力大大减轻;于普通投资者,一旦从公司退市的虎口脱险,至少股票还能在市面上流通;于操纵流通股的庄家,更可以不时挟公司重组或经营方面的大小事项让股价过山车。
然而,如果利用规则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逃避退市,显然是一种短期行为,社会舆论一旦认可这种大面积的为了短期内账面上的不亏损所做的闹剧,即是对于承认公司经营管理者短期行为的认同,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毕竟,ST中华们的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善这些亏损企业的素质,更没有为这些企业增加些许的自身造血能力。公司还是那个公司,摆在面前的盈利的坎也还是那道坎。当然,股市上的故事与传奇增加了不少。
商业道德与游戏规则
退一步讲,即便是承认ST中华们“洗澡”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人们还是有诸多的疑问。第一个问题,一家造自行车的公司,就算是提取坏账与投资准备金,果真需要22亿元之巨吗?22亿元,在沪深股市上目前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至少现有的一千多家公司中,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超过这一数字的公司就极少极少。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公司股东,花这么多的钱去救活一家自行车厂,是否经过了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论证?
第二个问题,假定这类公司真的用2001年度报表上的巨额亏损换来的是接下来的会计时间内的不必计提各项坏账与投资准备金,从而2002年度或2003年度拿出了中期或者年度盈利的财务报表,对于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这类上市公司新报表中的利润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利润,其可信程度能有多高?
对这些问题的考究使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为什么上市,是为什么经营,到底是要将公司不断地做大做强,还是只求将公司像击鼓传花游戏中的花儿一样,在多变的生存环境中传到下一个接任者手中?
诸如此类的想法,很容易让人又联想到商业道德方面的因素。其实,所谓商业道德,即是在市场经济的规则内自由竞争。规则决定道德,借用一句葡萄酒行业热销的话,低标准下的游戏是低劣者舞蹈的天堂,高标准下的游戏是优秀者竞技的天空,至于多变的标准,则是短期行为的保护伞。
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给全世界的资本市场上了一堂的生动的规则与道德较量之课,亏损之王也给我们的规则上了同样的一课。
本报评论员 柯斌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