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概:目前,年报披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发现,在已披露年报或业绩信息的上市公司中,预测失准及预测变脸现象比较普遍。那么,业绩预测失真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投资者该怎么办?
主持人:姚振山
北京嘉宾:光大证券投行部高级经理韩刚
深圳嘉宾:黄湘源
目前,年报披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发现,在已披露年报或业绩信息的上市公司中,预测失准及预测变脸现象比较普遍,对于投资者来说,原本作为判断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重要依据的业绩预测,反而变得更加不可靠。那么,业绩预测失真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投资者该怎么办?今天(4月16日)我们将探讨这一问题,在话题开始之前,先看一些背景资料。
在今年已公布年报和业绩预测的公司中,业绩预测失真以及预报变脸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业绩与预测落差较大,在去年刊登招股说明书并进行盈利预测的40家新上市公司中,已有29家披露了年报或利润预测信息,其中有13家未能实现招股说明书中的利润承诺,占45%,其中,宝光股份招股说明书刊登日为2001年12月20日,仅三个月后,该公司便提示2001年度利润总额较招股书中的预测下降40%左右,可谓一落千丈;二是业绩预盈变预亏,最典型的是厦新电子,2002年1月22日,公司发布公告称2001年将扭亏为盈;而到了4月5日,却又公告称2001年将继续亏损;三是先预警后预亏为数不少,如深科技、金杯汽车、海信电器、上海港机等,已有24家之多。年报披露之际出现的业绩与预测值相差甚远,以及业绩预测频繁变脸的现象,对预报制度本身的可信度和严肃性提出挑战,同时,也给投资者的市场判断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者的决策风险。
投资者甲:他本来说是预警,后来是亏损,说明他还是根本没有认真审查公司的业绩,这样下去公司也失掉了威信,股民也对它失掉了信心。你就应该实事求是,预警就是预警,预亏就是预亏,你们的财务报表、审计都应该如实反映情况。市场要发生变化,或者是检修,你早就应该有一个预算,预先就应该估计到,你不能到马上要公布业绩了,就发个预警,然后马上又预亏,这样太不负责任了。
投资者乙:反正我做过一阵宝光股份,自从出了这事以后,我是不买这股票了。我觉得就不应该出现这事,如果降低10%,20%还算正常,一下降低40%有点说不过去了,本身来说是失去诚信了,再一个明显他就是为了圈钱,所以咱们就躲着点这个吧。
投资者丙:我认为是故意行为,从一开始就没讲真话。做为公司领导,公司一年的经营状况明摆着就应该很清楚的,最后你没有实事求是,你肯定是故意的。
主持人:无论是先预警后预盈,还是先预盈后预亏,这些公司出尔反尔的一些做法,确实让投资者感到不可理解。那么怎么来看待市场上今年出现的这些问题,投资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就此问题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来到北京直播室的光大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韩刚先生。另外一位是来到深交所直播的,我们的嘉宾黄湘源先生。黄先生你好。我们看一下,黄先生,业绩预告可以说在完善信息披露方面,又是做了非常好的工作,那么到目前为止,有哪些是属于业绩预告的一些范围呢?
黄湘源(独立撰稿人):业绩预告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例行报告。比如说以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或者再融资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第二种是定期报告。比如说年报、中报、季报。第三种是临时报告。比如说暂停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进度和业绩报告等等。
主持人:那么这些对投资者来说,在年报或者中报公布前后,那么出现这样一个预测报告的话,那么对于投资者降低市场风险是不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黄湘源:年报预测报告对于上市公司的情况,向投资者预先披露,对于投资者掌握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防范业绩变脸的风险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说这个上市公司的年报预测不准确,失准度比较大,变脸比较多,对投资者风险反而有加大的可能。
主持人:好,谢谢黄先生。韩刚,刚才黄先生说有三类业绩预测报告,但是如果它出尔反尔的话,说得不真实的话,这个风险反而更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韩刚(光大证券投行部高级经理):对,就像刚才主持人跟黄先生所提到的,当然这种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的理想。我分析可能有以下这样两个原因,第一个从客观条件分析,会计制度本身是作为一种制度来反映经济主体的这种经营活动,但是对于未来有不确定活动,会计上只能通过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来进行核算。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对比如说应收款,有一些存活的计提的减持准备的问题产生一些差异,在预算上会有一些差异,这需要财务人员这种职业判断力。第二点,也不排除,个别上市公司有主观的人为的有这种意识在里面,比如说前面提到几家上市公司先预盈,然后预亏,在这个过程中,股价大幅的上。
主持人:就是说实际上客观原因也存在,但是主观的原因也不能存在。
韩刚:对。不能忽视。
有关上市公司业绩预测失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上市公司自己对此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本栏目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港机董秘。
记者:为什么会发生预警变预亏的情况呢?
董秘:这是我们公司自己做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的结果。我们公司虽效益滑坡但还是有点微利,还不至于亏损,所以刊登了预警公告,会计师事务所初审的时候认为我们公司出现了亏损,最后的经营业绩要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可才行,他认为我们出现了亏损,为了对投资者负责,我们马上发了预亏公告。
记者:这是不是说明你们在核算业绩的时候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在认识上有差距?
董秘:不能这样说,我们公司根据会计师制度算下来是效益滑坡有微利,但是还不至于亏损,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根据谨慎的原则,预期和消化了2001年度和历年来我们产品售后服务成本,也就是维修、三包这些服务成本,这样就增加了一些主营业务的成本,所以得出结论出现了亏损。我们为了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董事会慎重研究,马上就出了预亏公告了。
记者:我听您讲的话,好象你们在计算利润的时候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不同?
董秘:不是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通常的会计制度是这样的,而会计师事务所本着十分谨慎的原则,把后面还可能发生的成本预估、预期,他觉得我们产品销售以后三包服务成本还可能发生,还可能发生售后服务、维修的成本,他们要把这一块预期出来。我们本来就效益滑坡了,预期以后数字就出现亏损,是这么个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谨慎,保守;这不是认识上不一致。
主持人:不光是上海港机,任何一个预测出现变脸的上市公司都会为自己的这种不负责任做一些开脱,只不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还需要我们投资者在一些专家的建议下认真区别对待,我们也问一下深圳的嘉宾黄湘源先生,黄先生,你刚才也听到有关董秘对他们公司预测变脸的这种解释,你对这个解释有什么评价?
黄湘源:我感到上海港机董秘的解释是不充分的。我个人认为会计师事务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从上海港机历年的年报可以反映出,他们公司在计提坏帐准备,库存等这些准备的时候,是估计不足的地方。比如说一年期的应收帐款,从1999年,2000年,2001年来看,每年都有五、六个亿,而这五、六个亿,按照一年期计提,只要计提0.3%,这样它每年仅仅计提了100多万元。反映在对于利润的影响,也就100多万元,这个是不够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所提出的,对它的销售成本,要预提,实际上这种预提,在过去包含在坏帐准备里面,会计师事务所把它反映得比较多一点,在这个理解上他们不一致,是对利润判断认识上面一个原则上的不一致,有很大差别。现在上海港机表示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2001年的利润反映出来5900多万的亏损,这个我测算了一下,跟它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6000多万元的销售服务成本预提和消化是比较一致的。跟它历年的坏帐准备,如果按照10%来提,每年也要五、六千万,也是比较一致的。
主持人:也就是会计师这次做这个解释比较客观和谨慎一些。
黄湘源:对,公司在这个上面的认识是不够一些。但是他们现在接受了也是好事。
主持人:你觉得像上市公司这种预测不准,刚才光大证券韩刚先生也分析有客观和主观的两种情况。你觉得在这里面主观的因素多一些,还是客观的因素多一些?
黄湘源:我认为上市公司预测不准,客观因素当然也是存在,比如说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等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主要还是上市公司故意预测不准,它为了上市圈钱的需要,把自己说得锦上添花,到时候兑现不了,这就成为一种欺诈的故意。另一种上市公司处于种种目的,想做成有利润。但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银广夏事件以后,往往倾向于谨慎从事,按照会计准则不太肯让步。这样使得上市公司要想故意利用会计准则等等一些技术性处理,来制造利润不太容易实现。那么这个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上市公司打自己小九九,存在虚报利润的故意。这个都是主观因素比较多。
主持人:韩刚,刚才也听到黄湘源先生分析了主客观的因素,我想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的公司它是一种主观的行为,那么投资者怎么能够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韩刚:我个人觉得出现这种变脸或者业绩预测不准的公司,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是非常被动的,就自身而言很难做出判断,它这个是不是预测不准,还是说有变脸的倾向,很难做这个判断。
主持人:这样好像说我即使看到一份比较虚假的业绩预测,我也只能束手无策,
韩刚:就像你所提到的,这就需要交给管理层来做这个工作。需要加强制度上的建设,比如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对业绩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个我觉得在业绩预告,公告当中的内容要细化,比方对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运营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要提前做出预告。第二点,我觉得要强化这种信息披露的责任意识。比如在盈利预告当中董事要做一个承诺,将来要负责任,独立董事要做一个说明。第三方面,我觉得事后要进行完善的信息披露,比如你出现测不准,或者有变脸的情况的话,那你在正式的年报披露当中,是否考虑补充这样一部分内容,把当时做预告的原始报表以及审计师审计的报告也放到上面,然后把出现差异的原因说清楚,给中小投资者一个明确的答复,我觉得这都是可以有效的回避这个风险。最后一个因素,应该考虑加强企业自身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强化中介机构,包括,审计师、会计师的约束机制,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完善制度建设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主持人:您刚才谈的主要是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比如说他们多做制度上的完善。我想你能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相你刚才也谈到了有些公司主观这种行为,可能跟市场的股价,或者公司其它经营行为有一些关系,单纯从股价的因素来讲,能不能给投资者简单的提一些建议?
韩刚:在会计年度、中期,或者说季报出现的这个时期,往往是业绩实质阶段,在实质阶段,容易通过内部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所以投资者所能看到的信息,只能是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就是说二级市场在这个阶段,出现异常的反映,比如量的反映,价的反映。但是我觉得这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主要应该是管理层做工作。
主持人:“家丑不可外扬”,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但这句古训要被上市公司运用到业绩预报中去,那就极不妥当了。毕竟,广大股东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当家人,家里发生的事,无论美丑,都有一并了解的权利。真相总要见到阳光的,遮遮掩掩往往是欲盖弥彰,如果最终是被迫变脸,不但会对投资者的权益造成损害,自己的形象也要大打折扣,可谓损人不利己。希望明年此时再次验证公司的业绩预报时,大家的眼镜都能戴的牢靠些。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